泄泻用四神丸的研究与应用
1.四神丸的来源
四神丸又名久泻丸、故纸四神丸。处方来源《内科摘要》卷下(薛己著作)。药物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功效: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大补下焦元阳。通癸水,保戊土,散虚寒,固真阴。主治:命门火衰,脾肾虚寒,纳差便溏,五更泄泻或产后泄泻,肚腹作痛。制备方法:上药为末,用水一碗,煮生姜四两,红枣五十枚,水干,取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心、食前服。
2.各家对四神丸的论述
1)《古今名医方论》引程郊倩:命门无火,不能为中宫腐熟水谷,脏寒在肾,谁复司其闭藏?故木气才萌,不疏泄而亦疏泄,虽是木邪行土,实肾之脾胃虚也。此即补脾不如补肾。补骨脂有温中暖下之能,五味子有酸收固涩之性,吴茱萸散邪补土,肉豆蔻涩滑益脾。暖肾而使气蒸,破滞而使气壮,补肾乃是补脾矣。
2)《古方名医方论》引柯琴: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水,一为肾虚不能行水,故二神丸君补骨脂之辛燥者,入肾以制水;佐肉豆蔻之辛温者,入脾以暖土;丸以枣肉,又辛甘发散为阳也。一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一为少阳气虚无以发陈,故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温以收坎宫耗散之火,少火生气以培土也;佐吴萸之辛温,以顺肝木欲散之势,为水气开滋生之路,以奉春生也。此四者病因虽异而见证则同,皆水亢为害。二神丸是承制之剂,五味散是化生之剂也。二方理不同而用则同,故可互用以助效,亦可合用以建功。合为四神丸,是制生之剂也,制生则化,久泻自瘳矣。称曰四神丸,比理中、八味二丸较速欤!
3)《医方集解》:此足少阴药也,破故纸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为君;肉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五味咸能补肾,酸能涩精;吴萸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生姜暖胃,大枣补土。所以防水,盖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大补下焦元阳,使火旺土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
4)《古方选注》:四神者,四种之药,治肾泄有神功也。补骨脂通癸水之真阳,肉豆蔻保戊土之真气,俾戊癸化火以运谷气;吴茱萸远肝邪而散虚寒;五味子摄肾气而固真阴;姜、枣和营卫,辛酸相辅,助阳强阴,则肾关自健固矣。
备注:久泻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故纸四神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及哈尔滨方)]。《小儿痘疹方论》薛己附方四神丸用肉豆蔻二两,补骨脂四两,五味子二两,吴茱萸(浸,炒)一两,生姜八两,红枣五十枚。
3.古今临床应用
1)五更泻。脾肾虚寒,饮食不思,五更必作泻。治宜温补肾元。用四神丸加减治之。吴茱萸1两(盐汤浸炒),五味子2两(炒),破故纸4两(酒浸炒),白茯苓3两,人参1两5钱,炒白术3两,罂粟壳1两,干姜8钱,生姜8两,红枣百枚。先将姜、枣煮熟,去姜,取枣肉和药捣丸,如梧桐子,临卧用米汤或姜汤送下4钱。
2)过敏性结肠炎。患者9年多来经常腹泻,大便溏薄不成形,每日泻3~5次,无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症,曾经用中西药治疗未效。实验检查:大便有脓球少许。X线钡剂灌肠透视和摄片所见:结肠充盈良好,但结肠外形较细,结肠袋较浅,尤以乙状结肠、降结肠和横结肠为明显。诊为过敏性结肠炎。入院后先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不巩固;后考虑到久病入肾,可能为肾泻,故改用四神丸,每日3次,每次6g。药后泄泻即渐减少,服药20天后,大便已成形,每天1~2次;又续服10天,大便正常,腹痛已止。停药观察1个月,疗效巩固。
3)积瘕。阳气衰微,清晨泄泻,病在肾经,小腹积瘕有年,亦是阴邪痼冷之疾。宜温补下焦元阳为本原之治法。用破故纸4两(酒浸炒),五味子3两(炒),肉豆蔻2两(面裹煨),生姜8两(切片),吴茱萸1两(盐汤泡),大枣百枚。先以姜、枣同煎候烂,去姜,取枣肉和诸药捣丸,每服2钱,临卧盐汤送下。
4)遗尿。患者赵某某,男,16岁,学生,自幼遗尿,每夜至少2次,常因天寒、劳累加重,经多方医治效果不佳。查其舌淡,苔薄白,六脉沉迟,此乃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以四神丸加味施治。补骨脂9g,吴茱萸6g,五味子9g,肉豆蔻7g,益智仁9g,肉桂2g,石菖蒲6g,乌药9g,猪脬1个。将以上中药装入猪脬内,并将其口扎好,用粗针头将猪脬刺数孔,放入盆内,加水1.5千克,沸后煮1小时左右,去渣及汤液,取猪脬切片食之。1次食完,2剂告愈,随访半年未发。
4.考察古今医家用四神丸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泻
四神丸治五更泻,均以补骨脂为君药,而不同时代的医学家对其方中的其他药味剂量虽有不同,都认为是脾肾虚寒而致泄泻,依此方临床治疗泄泻,疗效不佳。四神丸中用补骨脂四两,肉豆蔻二两,五味子二两,吴茱萸五钱或一两或二两,生姜四两或八两,大枣四十九枚或五十枚或一百枚。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古有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者称为泻,现在临床上一般都统称为泄泻。其证首载《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有“鹜溏”“飧泄”“濡泄”“注下”等病名。《难经·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晋·王叔和《脉经》称“泄利”。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也称“泄泻”。元·朱丹溪,明·张景岳、李中梓,清·吴谦、叶天士、程钟龄等均称之为“泄泻”。对其病因的论述,《内经》或言风,或言湿,或言寒,或言热。如“春伤于风”,“长夏善病,洞泄寒中”。陈无择认为不仅外邪可以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他说:“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泻。”朱丹溪说“泄泻有湿、火、气虚、痰积、食积”之分。张景岳曰:“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三气为最。”清代诸家强调湿邪致病。对病机的论述,《内经》曰“清气在下”“邪气流连”。张仲景有虚寒、实滞、气利之机。张景岳“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清代医学家在病机上重视肝脾肾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叶氏认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对治疗法则的论述,张仲景立温阳止利、通因通用法。朱丹溪立燥湿渗泄、伐火利小水法。张景岳立利水法。李中梓提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九法。叶天士立泄木安土法。近代对泄泻病证的论述颇详,方药古今亦颇多,但临证疗效不够满意。吾用“四神丸”治疗泄泻,效果较好。
1)四神丸药物组成剂量、用法及疗程。①药物组成剂量:大枣30g,生姜24g,补骨脂12g,肉豆蔻6g,五味子6g,吴茱萸6g。②用法及疗程: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为一疗程,3~4个疗程。散剂,每次6g,每日3次,用生姜24g,大枣30g,水煎为引,14天为1个疗程。
2)验案举例:例1 赵某,男,31岁,宁城县天义镇人,农民,门诊号10267717,2019年8月17日初诊。该患五更左下腹部疼痛即泻,泻后痛止,加重15天。此证有20年的历史,逐渐加重。近15天来症状更甚,伴有消瘦,半个月内体重下降8千克,形体瘦,面色萎黄,舌质胖红,舌苔薄黄,脉沉细而弱。胃镜检查所见:慢性浅表性胃炎;结肠镜检查所见:慢性结肠炎。此为肺阳虚所致。诊断:中医,五更泻(肺阳虚型);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治宜:健脾益肺,补肾涩肠。方药:四神丸改为四神汤。5剂,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8月22日二诊,服药后大便成形,腹部偶有疼痛之感。继服一诊方药,7剂,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9月1日三诊,服药后症状基本消失,体重增长3.5千克。为巩固治疗效果,汤剂改为散剂,服一个疗程。服药后五更泻告愈。例2 王某某,男,63岁,宁城县大双庙镇人,农民,门诊号10283794,2019年9月21日初诊。该患大便溏泻1年余。一年来大便溏泻,每日3~4次,反复发作,逐渐加重,形体瘦,面色黄,舌质胖淡,舌苔薄黄,脉沉细。此为肺阳虚弱所致。诊断:泄泻(肺阳虚弱型)。治宜:健脾益肺,补肾涩肠。方药:四神丸改为四神汤。7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饭前服。10月3日二诊,服药后症状缓解,大便每日2~3次,大便成形。继服一诊方药,14剂,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10月20日三诊,服药后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治疗效果,汤剂改为散剂,服一个疗程。服药后泄泻病瘥。
5.对四神丸临床应用的几点认识
1)四神丸的来源及其用量分析。四神丸来源于明·薛己的《内科摘要·下卷》。引用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二》二神丸和五味子散加生姜、大枣而成。二神丸用破故纸(四两,炒),肉豆蔻(二两),为末。用大红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切碎),煮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治脾肾虚弱,清晨五更作泻,或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神效。五味子散用五味子(炒,二两),吴茱萸(炒,五钱),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治脾肾虚弱,在清晨五更泻,饮食不进,或大便不实,不时去后,为丸尤效。四神丸以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各为末),生姜(四两),红枣(五十枚)。用水一碗,煮姜枣,去姜,水干取枣肉,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服。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类方泄泻门》载四神丸用肉豆蔻二两,补骨脂四两,五味子二两,吴茱萸浸炒一两,为细末,生姜八两,红枣一百枚,煮熟取枣肉,和末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或食前白汤送下。治脾肾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泻腹痛等症。三位医学家虽然处于不同时代,其方药与治疗却相同,仅用量有所不一。近代谢明主编的《方剂学》载四神丸,引自《内科摘要》,用肉豆蔻二两,五味子二两,补骨脂四两,吴茱萸(浸)二两。上为末,生姜四两,红枣五十枚,用水一碗,煮姜、枣,水干,取枣肉,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泻,其治疗药物及用量同上,故临床应用疗效不佳也(见后述)。
2)依据傅延龄教授中国历代衡制换算:明代1两=37.3g,1钱=3.7g,1分=0.37g。四神丸上述的用量:补骨脂四两(149g),肉豆蔻二两(74.6g),五味子二两(74.6g),吴茱萸五钱或一两或二两(18.7g或37.3g或74.6g),生姜四两或八两(149.2g或298.4g),大枣四十九枚或五十枚或一百枚(中等大红枣每枚4.5g,49枚≈220.5g≈六两、50枚≈225g≈六两一钱、100枚≈450g≈十二两二钱)。依据仝小林院士对疾病的程度用量(古代1两取3g、6g、9g、12g、15g):古代1两取3g,组成方剂,用生姜24g,大枣36.6g,补骨脂12g,肉豆蔻6g,五味子6g,吴茱萸6g。由于大枣的小中大的不同,其重量每枚分别有2.8g、4.5g、10.3g。故取中枣小些,用30g。治疗案例1五更泻,案例2泄泻,均取得很好的疗效。
3)四神丸方义分析:四神丸应是治疗肺阳虚,大肠不固而导致的泄泻,非为脾肾阳虚所为之,故姜枣用量大于其他药物也。泄泻是肺阳虚弱,大肠不固,“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而用大枣30g,补脾益胃,以助运化,培土生金肺阳充为君药;生姜24g温胃散寒,补脾土宣肺金,补骨脂12g以补肾助阳,温肺脾止泻,子令母实,二药助阳固肠止泻,为臣药;肉豆蔻6g敛肺涩肠行气,五味子6g,益气收敛固涩助止泻,共为佐药;吴茱萸6g,温中散寒,开宣腠里,助阳止泻,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温补肺阳,益脾实肾,固肠止泻之功。故使泄泻告愈矣。
综上所论,对四神丸临床治疗泄泻病的考察,以及组方药味配伍、剂量等方面所述,依其对四神丸临证用方药的解读分析,较为精准用其剂量,临证又依此指导治疗泄泻疾病,方可确切回归临床,取得较好的愈病效果。也是对“读古籍做临床,抓其病机用经方”“神奇的中药,神秘的剂量” 的名医之言的实践验证。此方药实践愈病再次证明,中医药学真乃伟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