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栗子

(三十七)栗子

栗子又名板栗,是我国的特产,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其初夏开花,秋分成熟,果肉金黄,味道甜香,果实中糖和淀粉的含量高达70%,是一种木本粮食,说起来也算得上是“铁杆庄稼”了。栗子的成分有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淀粉、维生素B、维生素C、脂肪酸、钾、磷、钙等。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能够防治老年人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症。每日用量15~30g。

【药用功效】养胃,健脾,补肾,强腰,补血。

【宜食】适宜老年人肾虚者食用,对老年人腰酸腰痛,腿脚无力,小便频多者尤宜;适宜老年人气管炎咳喘,内寒泄泻者食用。

【忌食】糖尿病人忌食;栗子难以消化,不宜多服,否则会引起胃脘饱胀。

【传说】栗子入药始于南朝,小者为茅栗,最大者为板栗。华夏是栗的故乡,陕西半坡遗址中出土有栗子,人们食栗最少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以兖州、宣州所产为最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春秋帝王曾大力嘉奖,凡栽栗树千株以上者,竟以千户侯相待。可见,古人早就知道栗子对人体有保健强体的作用。相传晋朝时晋王曾率领部队追击敌人,粮缺而功篑。此时,晋王用周围山上栗子为粮,蒸而食之,士兵们腰腿酸痛、腹泻均好,士气大振而全胜。据传说慈禧太后常食用栗子面粉、冰糖蒸的栗子糕,以补肾强腰。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有人内寒,暴泻如注,令人煨栗二三十枚,食之而愈。肾主大便,栗通肾,于此可验。”《经验方》云:“治疗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日食十余个。再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陶弘景云:“相传有个叫武周的人患腰脚软弱无力症,不能行走,百药无效。一天在栗子树下玩,见栗好奇而食之,味甜美,食数升便能行走。” 宋代苏东坡晚年腰腿痛,他懂医,且重视食疗,于是他养成暮年食栗习惯。每天早晚将栗放在嘴里嚼出白浆,然后分几次慢慢吞咽入腹,久而久之,其病自愈。有诗为证:“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南宋陆游晚年有齿根浮动之症,他深谙医道,知属肾虚所致,晚食栗调治。有诗云:“齿根浮动叹老衰,山栗炝燔疗夜饥。晚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随息居饮食谱》云:“凡食均需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凡壅气伤脾。”李时珍云:“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若未风干而生吃则极难消化,蒸熟、炒熟食则壅气带膈。风干易保存不坏。栗作粉食,胜于菱芡。”清代黄宫绣云:“栗,肾之果也,味咸性温,体重而实,故能入肾补气。凡入肾亏损而见腰脚软弱,并胃气不充而见肠鸣泄泻,服此无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