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鼎盛时期与创新

(五)中医学鼎盛时期与创新

中医学术体系自汉代建立以来,一直以传统的学术范式发展演进,到清朝时,确切地说到温病学说出现时,已高度成熟和完善。温病学出现以后,中医学就少有如此重大的成果。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中医学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也出现了革新趋势。延续表现为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按惯性发挥作用,在固有的范式中总结经验和讨论问题。医药学的革新趋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药物学透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倾向。其标志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这三部著作虽然属传统药学内容,但在生物分类学、生物进化论、植物学方面,提出了超越前人、异于传统的具有世界科学意义的认识结论。

2.传染病研究出现了近代科学的思想。对传染病的认识,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总结有大量成功的治疗方药。但是在明清以前,对传染病的认识都是在传统学术范式内展开的。明末清初的杰出医学家吴有性,在对传染病进行系统观察的基础上,从病因方面一反传统的六淫之说,提出了“戾气学说”,认为戾气致病由口鼻而入,侵袭“膜原”,并有传染性。

3.解剖生理学体现了新的医学方向。在中医学史上,并不乏有关解剖知识的记载。人体解剖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生理病理过程的决定性基础。如果缺少结构的证明,在诊治疾病中会遇到困难,总会有说不准、说不清、说不透的问题。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提倡解剖,也做了实践观察,对人体脏腑器官有所描述,虽有不确切的方面,但改变了中医学既定的学术范式。这一时期的著作主要有王履的《医经溯洄集》,徐彦纯的《本草发挥》,朱橚的《救荒本草》,兰茂的《滇南本草》,王纶的《本草集要》,薛己的《内科摘要》《正体类要》《疠疡机要》《薛氏医案》,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楼英的《医学纲目》,李梴的《医学入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吴昆的《医方考》,马莳的《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龚廷贤的《寿世保元》,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武之望的《济阴纲目》,缪希雍的《炮炙大法》,张介宾的《类经》《景岳全书》,吴有性的《温疫论》,李中梓的《内经知要》,傅仁宇的《审视瑶函》,张璐的《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汪昂的《本草备要》《医方集解》,赵献可的《医贯》,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吴谦的《医宗金鉴》,叶天士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赵学敏的《串雅外编》《串雅内编》,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陈修园的《平人延年要诀》,章楠的《医门棒喝》,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王氏医案》,唐宗海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周学海的《读医随笔》《周氏医学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