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儿夏季热

(六)小儿夏季热

小儿夏季热属中医伤暑病证,是小儿夏季常见病证,多见于三岁以下体质虚弱的婴幼儿,以七八月份气候炎热之际为发病高峰。其表现为发热长时间不退,可长达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体温高达38~40℃,常见清晨体温稍降,午后又复上升的发展节律,发热的另一个特点是随着外界温度高低而升降,至秋凉后,其热可不药自退。虽然高热,但少有神昏痉厥之症。肌肤灼热无汗或少汗,烦躁不安。该病初起表现有口渴不明显,食少,病久则口渴甚,饮水多,小便增多,昼夜多达数十次,食欲减退,精神疲乏,消瘦,面色苍白,口唇干燥等症。该病可连续两三年反复发作,但症状可逐渐减轻,病程也有所缩短。其病机为患儿体质虚弱,暑邪侵袭使生理活动节律调节能力发生紊乱,导致发病。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故发热;暑热伤阴,故口渴多饮;热伤肺津,宣发肃降失司,故少汗或无汗;暑热伤气,气不化水,故尿多清长;夏去秋来,暑热清除,则机体生理活动节律能力逐渐复常,故诸症减退。临床常见暑伤肺胃、上盛下虚两型。

1.暑伤肺胃:咽红,发热午后为甚,烦躁不安,口干口渴,饮水多而小便频数清长,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或少汗,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治宜养阴益气,清透暑热。常用药:西洋参、麦冬、石斛、山药、莲子肉、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白薇、荷叶、甘草等。

2.上盛下虚:精神萎靡,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低热不退,朝盛暮衰,四肢不温,纳差便溏,口渴多饮,小便频数清长,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治宜温下清上。常用药:附子、黄连、龙齿、磁石、蛤粉、西洋参、补骨脂、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乌药、益智仁、山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