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昼夜阴阳节律及应用

(四)人体昼夜阴阳节律及应用

1.人体昼夜阴阳节律:昼夜是自然界变化最为明显的一种节律,对“昼”人们以阳来表示。因为阳寓有光亮、升浮、活动、温热之意,白天的自然变化与此相符;对“夜”人们以阴来表示,因为阴寓有黑暗、沉降、静止、寒冷之意,夜间的自然变化与此相符。昼夜又可各细分为二,白天可以日中午时为界分上午和下午。夜间可以夜半子时为界分上半夜和下半夜。人体的功能、物质等同样也被分为阴阳两大部分,功能属阳,物质属阴。而功能中兴奋性活动属阳,抑制性活动属阴;分解代谢可以属阳,合成代谢可以属阴。物质中支配兴奋性活动的物质可以属阳,支配抑制性活动的物质可以属阴。人体的物质和功能如同阴阳的相互消长一样,相互作用,此长彼消,并有一定的时间节律,这种时间节律性常与自然界昼夜改变相一致,此即人体昼夜阴阳节律。《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阳气在一日之中有生、隆、虚的时间变化。《灵枢·营卫生会》曰:“故曰: 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气受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充分阐述了阴阳在昼夜之中各有盛衰之时,白天阳气旺盛,夜晚阴气旺盛。值得提出的是以时辰论,平旦为卯时,日中为午时,黄昏为酉时,夜半为子时。故在人体昼夜阴阳变化中,子、午、卯、酉是昼夜4个关键时刻,以区分4个阶段所代表的阴阳变化又各有特点,应加注意。阴阳在昼夜之中的旺盛还有部位分布上的不同,它与阴阳旺盛程度互相呼应。两者以阳气分布变化为显。阳气在白昼旺盛,阳主外,故白昼以在体表活动为主,暮夜衰减则入里。阴气在夜晚旺盛,阴主里,故夜晚以在体内活动为主。阴阳相互对立,又互相依赖,所以阴阳盛衰活动周期又非单独运行,阳气旺盛时,阴气必然衰减;阴气旺盛时,阳气必然衰减,且在程度上也相呼应。日中阳气最隆盛,阴气则最为衰弱;夜半阴气最隆盛,阳气则最为衰弱。人体阴阳昼夜节律,可以通过阳气在发挥温煦抗邪的作用中感知,如人体正常体温白昼升高,夜晚降低,白天肌肤温暖,夜晚则肌表觉凉,自觉微有畏寒,这就是阳气昼夜衰减变化在温煦机体上的反应。人体昼夜阴阳盛衰节律,还可以通过疾病的昼夜变化来了解。如疾病在昼夜之中存在着病情波动,经长期观察发现波动呈“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规律,即患者多数在早晨感觉神气爽快,热者退热,神糊者清醒,痛者痛止等,在整个白天病情均好转减轻。黄昏时病情又开始显露,加重,热者热起,昏糊者又渐神志欠安,痛者又痛等,夜间则诸症均加重。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曰:“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由此可见,人体存在的阴阳盛衰节律左右了疾病的昼夜变化。

2.人体昼夜阴阳盛衰节律的应用:人体阴阳盛衰节律在临床应用时间较久,历代医家阐述较多。①元·朱丹溪在《丹溪手镜·杂病分气血阴阳》中说:“日增夜静,是阳气病,而血不病;夜增日静,是阴血病,而气不病。”朱丹溪此段认识主要是针对实证而言,因为阳、气分实证遇白昼阳气盛而阴气衰之际,阴不制阳,两阳相加故病剧;反之,阴血分实证遇夜间阴气盛而阳气衰之际,阳不制阴,两阴相合而病增。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载妇人热入血室证即是阴血实证,病在夜间加重的例子:“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肝阳上亢的高血压,常在白天阳旺之时病情加重,血压升高,入夜则缓解。心源性哮喘,病机为心血瘀阻,故病在夜间发作多见。可以说明实证患者,白天重者在阳,夜间重者在阴。②阴阳虚证病变的发作时间:阳虚患者在白天减轻而夜间增重,阴虚患者在白天增重而夜间减轻,因为白昼阳旺,阳虚得助而病减,阴虚者则因为白昼阴衰而病增,夜间阴盛阳虚,阳虚患者遇此时则病重,阴虚得阴盛之助而病减。如肾阳虚者,夜间畏寒多显,夜尿频多,白天则病减。而阴虚者有内热者多在午后至夜半加重。③明清应用节律施治:凡治阳分、气分病变,具有温阳、益气、健脾等作用的方药主张清晨、上午服用,因为上午阳气渐生而旺。补气温阳药可借助人体阳气欲盛之势,发挥药物作用;凡治阴分、血分病变,具有滋阴养血、滋养肝肾等作用的方药多主张黄昏、夜晚时应用,此时阴气渐生而盛,用滋阴养血药可乘人体阴气欲盛之势,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有人治疗10例属阳虚卫弱、营卫失和之太阳中风病,服桂枝汤。分2组,第一组上午11时服药,第二组晚8时服药,均每日一剂。结果:第一组平均在1小时内生效,3小时症状基本消失,3剂痊愈;第二组服药后效果与时间关系不显著,平均5剂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