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芪
黄芪又叫独眼、箭芪。黄芪补气效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有糖类、黏液质、胆碱、甜菜碱、叶酸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收缩作用,对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加明显。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又能消除肾炎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每日用量9~18g。
【药用功效】补气。
【宜食】适宜气血不足,气短乏力,表虚而易感冒,自汗,多汗之人;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子宫脱垂,以及一切气虚体弱之人;慢性溃疡,久不收敛,以及老烂腿之人;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白细胞减少之人;糖尿病患者食用。
【忌食】凡是患有发热疾病,急性病,热毒疮疡,阳气旺盛,以及食滞导致的胸闷、胃胀腹胀之人忌食。
【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医生,名叫戴糁,擅长针灸。他谦和厚道,乐于助人,因救坠崖儿童而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尊之曰“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利水消肿、补血活血的草药称为“黄芪”。《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南陈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病情一天比一天重,众医束手无策。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开口说话了。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太后便康复了。著名学者胡适原本对中医有些偏见,却对黄芪倍加推崇。1920年秋天,胡适因水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吃了不少西药,却总不见好,后来幸得民国初期的北京名医陆仲安先生诊治,采用超大剂量的黄芪、党参治疗,其病迅速痊愈。陆仲安非常擅长用黄芪,人称“陆黄芪”。时隔不久,胡适的友人患水肿,肿到两眼都睁不开,又是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从那时起,“洋气”的胡适先生便对中药黄芪青睐有加。中年以后,胡适更是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