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胃脘痛
胃排空运动呈现夜快昼慢的节律,节律峰值在亥时,谷值在巳时,与脾经旺衰时辰相对应。
1.胃酸分泌节律:人体胃酸分泌存在昼夜节律,健康人与患有十二指肠溃疡者均在夜间(21—24时)分泌最高,早晨最低。
2.胃病的发作节律:胃溃疡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周年节律性,春、夏低于秋冬,好发于气温骤变和天气寒冷的时节。胃出血的发病具有多种节律,年节律的峰值相位在春季的2月,谷值在8月;昼夜节律则出血易发生在0—4时及12—16时。慢性胃炎的发病节律具有一定的年节律,以夏、春季时节发病最高,而且夏季发病HP感染的阳性率高。
3.胃脘痛的节律:①胃脘痛的年节律。南方男性发作与加重的峰值相位在阴历十二月,女性在阴历八月;北方男性峰值相位在阴历二月,女性在阴历八月。辨证虚实分类,肝气犯胃、湿热郁滞、气滞血瘀为实,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为虚。实证易发于上半年,虚证易发于下半年。②胃脘痛发作或加重的昼夜节律。胃脘痛南北方患者病情加重存在昼夜节律,峰值相位在23—24时。南方峰值相位在21—22时,北方峰值相位在24时至次日凌晨1时。南方男性峰值相位在22—23时,女性节律不显著;北方男性峰值相位在23—24时,女性不明显。男性有节律性,女性没有。③定时发作的胃脘痛患者发病昼夜节律。胃脘痛定时发作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峰值相位位于凌晨2—3时,与胃脘痛发作的昼夜节律峰值存在相位差。④胃脘痛发作或加重节律形成的主要因素探讨。人们根据机体的生理活动和作息需求,基本养成一日三餐的进食习惯。为了及时消化饮食,机体生理活动也形成了相应的活动节律,包括胆囊的收缩,胃肠肽、胃泌素等的分泌,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胃酸pH的高低,以及迷走神经的兴奋等都因进食而有相应的变化。正常胃中的pH基线是>1.63±0.34,进食可中和胃酸,使pH>3,随着胃中食物的排空,pH又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进食影响了机体与消化有关的生理机制的活动变化,由于各季节太阳光照的时间改变,人们作息时间的变化,进食的时间也因各季起床时间不同有所不同,食物种类也与季节以及早餐、中餐、晚餐的不同而不同,进食的量同样因早餐、中餐、晚餐而有不同。这些因素可能都是与在胃组织病变基础上产生疼痛的时间不同有关,是胃脘痛发作或加重节律的主要形成因素之一。夜间睡眠可使胃内酸碱度的pH短暂升高,胃的运动频率有所增加,胃病出现了夜间发作与加重节律变快。⑤利用胃脘痛发作与加重节律进行胃病防治。由于南北方之差,北方预防胃脘痛起病的最佳时间在冬末春初,南方则应在春夏之交。胃脘痛好发于秋冬季节,所以应重视秋冬时节对胃脘痛的适时治疗。治疗时要注意温补脾肾阳气,对有实邪郁滞的适当加用燥湿、化瘀之品。针对胃脘痛的夜间发作或加重的节律特点,将汤剂水煎后分3次服,其中一次在晚上9时后服即卧(附胃脘痛效方:法半夏10g,陈皮15g,厚朴10g,枳壳10g,石斛15g,茯苓15g,公丁香6g,旋覆梗10g,元胡索15g,服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