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时术语

(一)计时术语

1.十二时:即夜半(夜深时,约在子时,黑夜已过去一半)、鸡鸣(通常在三更天,天将亮时)、平旦(太阳在地平线下欲出未出)、日出(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时)、食时(一般指早餐时)、隅中(将近午时)、日中(太阳当头,午时左右)、日昳(太阳开始偏西下落,约在未时)、晡时(在日昳与日落之间,约为申时,靠近日落又称下晡)、日入(指太阳落山时)、黄昏(太阳落后至天黑之前)、人定(指人们一日的事情已经做完而安定休息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这十二时主要依靠自然界昼夜变化中,太阳在一日之中的位置变动及人、动物活动情况划分的。《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曰:“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夜半人气入脏。”《内经·素问》又曰:“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动,阴气未散……”《伤寒论》对阳明腑证所致潮热的时间用“日晡潮热”来描述。用的就是十二时的概念。需要强调的是,十二时是根据太阳起落及活动变化而定的。由于四季不同、地区不同,十二时所定的时间与二十四小时对应关系也不同,不能将十二时套用今天的二十四时的某时段。

2.十二辰:十二辰以子(23—1时)、丑(1—3时)、寅(3—5时)、卯(5—7时)、辰(7—9时)、巳(9—11时)、午(11—13时)、未(13—15时)、申(15—17时)、酉(17—19时)、戌(19—21时)、亥(21—23时)十二支作为时间代词,表示一日之中的各个时期。一支代表一辰,一日十二辰正好由十二支代表。用现代一日二十四小时对照十二辰时域,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十二时辰依序各司两小时,各辰时间位置固定不变,但各时辰所在昼夜期间因自然界四季更迭,昼夜长短改变而有不同。在春分、秋分前后,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时,十二辰中约有六辰主昼、六辰主夜。当夏至前后,昼长夜短,十二辰中约有八辰主昼,四辰主夜。冬至前后则夜长昼短,有八辰主夜,四辰主昼。十二辰在医学上的应用,《内经》《伤寒论》中有记载。《灵枢·卫气行》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以十二辰划分。子午流注学说也采用十二辰说明经脉脏腑气血流行灌注的旺衰。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薛己《校注妇人良方》中论述疾病变化时间时,均以十二辰表示。

3.十二时与十二辰不宜固定搭配:古今有的医家及一些教科书将十二时与十二辰在时间上固定搭配,这样不妥的。十二时与十二辰在很多方面是不相同的。①十二时各时间阈长短不一,如夜半时长,日出时短,而十二辰则各辰时阈相等。②十二时各时时阈变化随自然而动,在一日中的位置不固定。如日出在夏日可为5—6时,冬日则可为7—8时。而十二辰则不因昼夜长短,日升月落,寒暑更替之改变而受影响,每辰在每日的时间位置基本固定不移。③十二时中白天的分期术语多,夜晚的少,昼夜主时上不平衡,这可能由于人类昼劳夜息之生活规律所致,白天生产、交往活动多,对白天的观察也细致,故主时标记多;夜间人安息,活动少,应用时间分期也非必需,故主时标记少。而十二辰则无偏重昼日、轻视夜日的时间分期特点。白天黑夜各时辰均等分,只是随季节与地域不同而有变化。④十二时与十二辰在医学上的应用也有不同。它们指代的人体生理、病理活动节律各异。十二时所指代者,意味着节律活动受自然外界影响较大,随四时昼夜变化而变化,节律的形成符合生物节律成因的外生论派观点。十二辰所指代者,意味着节律活动对自然外界的变化反应不明显,它循着如同十二辰固定不移的特点周而复始自主地完成节律活动,节律的形成符合生物节律成因的内生论派观点。这样我们可以知道,理解辨析十二时、十二辰概念时,应注意区分异同,不必硬性将两者对应相合,以免得出不恰当的结论。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混淆杂糅两种时间概念所指代的生物节律。

4.干支纪时: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谓之天干,或谓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谓之地支,或称十二支。两者合称,谓之干支。①十干之名得于古代传说天有十日,十干盖十日之名。十干用于表示的内容有三:其一,表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其二,表示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其三,表示阴阳消长的一个周期。②十二地支之名得于古代对月亮认识的传说。十二支用于表示的内容也有三:其一,表示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其二,表示一个圆周上的不同方位。其三,表示一个阴阳周期中的十二时段。③古代在干支计时中,最初天干与地支单独应用,用以纪日、纪年,地支还用于纪月、纪一日十二时辰。④干支合用。即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始于甲子,终于癸亥,由于天干为十,地支为十二,干支全部轮用,重复始于甲子,须六十数,其中天干轮流六次,地支轮流五次方可完成。六十数,又称六十甲,古人称老人六十岁为花甲之年,其意源于此。⑤十干、十二支可以分为阴阳,并与五行配。以干支合言,则天干为阳,地支为阴。以天干言,则干序数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如甲丙戊庚壬五者的序数分别为1、3、5、7、9,故为阳;乙丁己辛癸五者的序数分别为2、4、6、8、10,故为阴。地支也是如此,子寅辰午申戌六者为阳;丑卯巳未申亥六者为阴。干支相配总是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如甲子,甲为阳干、子为阳支;乙丑,乙为阴干、丑为阴支。干支配五行的内容:十干配五行是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地支配五行是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辰未戌丑土。⑥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重要内容之一。干支用于中医学,不仅取其计时的作用,还利用其阴阳五行配属,说明脏腑气血变化等。《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就有记载。说明凡遇五行相生之日,则五脏病减,而五行相克之日,则五脏病增。以肝病变化时日分析:肝属木,木生火,丙丁为火,两者相生,故肝病愈在丙丁之日。庚辛日属金,金克木,故肝病加重。壬癸属水,水生木,故肝病平稳。甲乙木,两木相加,肝木在该日为自得其位,遇及木日之旺气,故病情易于发作等。⑦干支学说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如子午流注学说,按时取穴针刺是离不开干支的,尤其是纳甲法,离开干支就根本无法按时取穴。所以研究中医时间医学必须了解干支计时等内容及应用。⑧由于日、时与干支在中医时间医学中的重要性,有必要掌握干支纪日、纪时的推算方法:A.日干推算法。按阳历推算,先以当年元旦干支的代表数字为基础(天干1~10,地支1~12)加上所求日数,然后查【附】按月进行加或减,再除去干支的周转数(天干10,地支12),所余的数即为所求的干支代表数字,即可按数字转为干支,此为平年日干支的推算法。如遇闰年,因2月多一天,所以在用上法推算时,从3月份起,应在所求出的日干支代表数字上再加一。

【附】各月干支加减数:一月干支均减1,二月干加0支加6,三月干减2支加10,四月干减1支加5,五月干支均减1,六月干加0支加6,七月干支均加0,八月干加1支加7,九月干支均加2,十月干加2支加8,十一月干支均加3,十二月干加3支加9。歌诀:一五双减一,二六加零六,三减二加十,四减一加五,七零九加二,八加一七走,十上加二八,冬三腊三九,闰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凡求次年元旦干支,可先求当年12月31日干支,然后推算即知,故各年元旦干支不必详列。B.时干支推算法:推算时干支,先需知道日干,再记住“日上起时歌”即可。日上起时歌:“甲己起甲子,乙庚起丙子,丙辛起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周而又复始。”一日十二时辰,首起于夜半子时,知晓子时干支。就可按干支序列依次推知其他时辰干支,日上起时歌说明了每日子时干支,故按歌内容推算时干支很简便。如“甲己起甲子”就是说甲日和己日的子时干支都是甲子,余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