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阴证

(二)阴证

1.里证

里证是指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一类证候,它是与表证相对而言的。概括地说,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①临床表现 里证包括的范围极广,具体内容详见虚、实、寒、热辨证以及脏腑辨证等有关内容。②病因病机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入里而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影响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的种种病证。③治法 由于里证范围甚广,所以治法亦多种多样,随具体证候而定。其总的治疗原则为“和里”加以概括。

2.虚证

虚证虽有阴阳、气血虚损的区别,但凡属虚证,皆为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①临床表现 由于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多种证候的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亦极不一致,很难概括全面。常见的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体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苔少或无,脉虚无力。②病因病机 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个方面,但以后天失于调养为主,如饮食失调,后天之本不固;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气血;房劳过度,耗散肾脏元真;久病,或失治、误治损伤正气等,均可导致虚证。阳气虚,失去温运、固摄的机能,而出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自汗,二便失禁等症状。阴血虚不能制阳,失去其濡养滋润的作用,而出现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盗汗等症状。气血两虚,经脉不能充盈,血行失去鼓动,而致脉虚无力。阳虚不能蒸化水津,阴亏无以滋养上承,而出现舌苔少或无。③治法 补虚扶正(温阳益气,养血滋阴)。

3.寒证

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表现的证候。①临床表现 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舌苔白而滑润,脉迟或紧等症状。②病因病机 寒证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邪内盛所致。阳气不足或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周身的作用,而出现恶寒喜暖,肢冷蜷缩;阴寒内盛,津液不伤,而致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而使尿、涕、涎等排泄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使运化失常,而使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而出现舌质淡,舌苔白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之力不足,而致脉迟。③治法 温以祛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