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冬病夏治法
所谓“冬病”指冬季好发或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老年性慢性气管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席汉氏综合征、手皲裂、老年畏寒证,以及属于中医肾、脾、胃虚寒性疾病。“夏治” 则指选择夏天炎热之季,采用适当的药物予以治疗。冬病夏治法属于“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1.冬病夏治法与外治穴位方药:多采用外治疗法。常用穴位有大椎穴(属督脉,为阳,可温煦诸阳,增加抗病能力),风门、肺俞穴(可宣通肺气,使邪从表解),膏肓穴(温润肺气)。此外,还可选用膻中、天突、定喘穴等。运用:一方:细辛19%,甘遂9.5%,白芥子38.1%,元胡索14.3%,法半夏9.5%,沉香4.8%,桂心4.8%。上药共研细面,加入少许麝香。二方:麝香0.21g,白芥子21g,细辛21g,元胡索12g,甘遂12g。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煮成膏。三方:炙麻黄、桔梗、炒白芍、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各10g,炒白芥子20g。适用于寒性咳喘。炙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姜半夏、生甘草各5g,炒杏仁、桔梗各10g,生石膏30g,炒白芥子20g。共研细末,适用于热性咳喘。
2.冬病夏治的口服药物治疗法:内服药与外敷药不同,可在整个夏季,甚至秋季也要坚持服药。治宜温补肾阳。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老年畏寒证、席汉氏综合征等。一方:制附子、陈皮各9g,党参、白术、茯苓各12g,法半夏7.5g,枇杷叶、炙款冬花各15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夏至前后开始服,15天为1个疗程,服1~2个疗程。二方:黄芪50g,鹿茸30g,紫河车30g,熟地30g,制附子30g,肉桂20g,山药30g,枣皮30g,淫羊藿30g,补骨脂30g,枸杞子30g,巴戟天30g,北五味30g,炙甘草30g。研面,蜜和丸,每丸9g,每次1丸,日服2次。夏至前后开始服用,30天为1个疗程,每年1个疗程。服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