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消渴
1.古今论治
消渴是指因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病机变化是阴虚燥热。
本病在《内经》称“消瘅”,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内经》对消渴的记载,散见于约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及预后等都分别做了论述。在病因方面,认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与消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篇》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与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又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在病理方面,指出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发病的主要机理。如《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书中对消渴的主要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形瘦等已有明确记载。《素问·气厥论》谓:“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灵枢·师传篇》曰:“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在治疗方面,强调指出消渴病人要禁食膏粱厚味和芳草、石药等燥热伤津之品。如《素问·腹中论》曰:“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并指出可用性味甘寒生津止渴的兰草治疗。《素问·奇病论》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在预后方面,已有根据脉象判断病情的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内经》对消渴的认识,是后世消渴理论发展的渊源,至今对消渴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西汉淳于意的诊籍中,有“肺消瘅”一案记载,是消渴病最早的医案。案中不仅记载了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而且更以“行弊”“尸夺”形象地描述了消渴重症患者,形体消瘦的典型症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消渴作为篇名,篇中对本病的阐述,有论有治。认为胃热肾虚是导致消渴的主要机理,并提出治法,首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治疗方剂,至今仍为治疗消渴的有效方药,为临床医家所推崇。该书其他篇章对消渴并发肺痿等证也有记载,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说:“肺痿之病,从何得之?……或从消渴,小便利数……重亡津液,故得之。”后世在《内经》和《金匮》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特别是治疗,都有所补充和发展。隋代巢元方根据消渴证候表现、兼证、预后的不同,在《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中,将消渴归纳为消渴候、渴病候、渴后虚乏候、渴利候、渴利后损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强中候等八种证候类型。对本病的病因病理亦有补充,认为消渴发病原因主要是服五石散,使下焦虚热,肾燥阴亏所致。巢氏还明确认识到消渴病易发痈疽和水肿等并发症。并提出导引和散步是治疗消渴病的“良药”,主张饭前“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已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的重要意义。唐代对消渴病的认识和治疗等有较大的发展。孙思邈于《千金方·消渴》中,认识消渴乃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瞰无度……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所致,对后世消渴病机燥热说有一定的影响。孙氏认为消渴病“小便多于所饮”的机理是内热消谷,“食物消作小便”所致,这一认识,为消渴病的饮食控制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消渴证候的表现多有补充,除“三多”症状外,还记述了“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皆倍于常,故不为气力”,或“精神恍惚”等症状。并认识到本病治愈较难,常易复发,“服枸杞汤即效,但不能常愈”。尤其可贵者,孙氏不仅明确提出饮食控制疗法,而且把饮食控制疗法在治疗的首位,他说:“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在药物治疗方面,收载治疗消渴方剂达52首,其中以花粉、麦冬、地黄、黄连等清热生津之品为多。王焘在《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中,最先记载了消渴病尿甜的发现。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又引祠部李郎中之说:“消渴病……每发即小便至甜。”并有服药后“得小便咸若如常”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将小便有无甜味,作为判断本病是否治愈的标准,同时对尿甜发生的机理进行补充,谓:“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医者多不知其疾……今略陈其要。按《洪范》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气则下入骨髓,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为血肉也。其余别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骚气者,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这是古人在缺乏实验手段的条件下,经过实践的观察,应用推理论证建立起来的假说,与现代科学的认识已相接近,确实难能可贵。对饮食控制疗法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主张“先候腹实,积饥乃食”,反对患者无限制的过多饮食,“食欲得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即少食多餐。并宜食后“即须行步”,不宜“饮食便卧,终日久坐”,还主张患者作适当的体力劳动,“人欲小劳,但莫劳疲极也”。在药物治疗方面载方47首,药味约有98味之多。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其中有“三痟论”一卷,明确提出了“三痟”一词。谓:“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赤黄者,痟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痟肾也。”自此之后,多数医家根据消渴“三多”症状的偏重不同而分上、中、下三消。王氏根据其证候表现,并发症和预后的不同,将消渴病分为十四种证候类型进行论治,载方177首,常用药物有:人参、花粉、黄连、甘草、麦冬、知母、地黄等。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等发展了三消理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主张治三消当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刘河间《三消论》是阐述三消燥热学说的专著。他认为三消的病因病理系由“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所致。对三消本证和兼证的关系论述精辟,说“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疿之类”,或“虚热蒸汗,肺痿劳嗽”。并将本证与兼证的种种表现,皆归咎于“热燥太甚”从而得出“三消者,燥热一也”的结论。提出三消的治则是“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推崇白虎、承气诸方,所创宣明黄芪汤,立意在于补肺气以布津液。刘氏论治,多偏于寒凉,补充发展了用寒凉治疗本病的经验。刘氏的独到之见,受到张子和与李东垣的推崇和赞成。朱丹溪更是发展了刘河间的三消燥热学说,在《丹溪心法·消渴》中说治消渴应当“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并在《附录》中说:“肺为津液之脏,自上而下,三焦脏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素问》以水之本在肾,未在肺者此也,真水不竭,安有所谓渴哉?”三消学说经丹溪学派的不断充实之后,形成了一套以养阴为主的消渴治疗体系。明代医家重在对消渴治法的探讨。戴元礼注重益气,在《证治要诀·消渴》中说:“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并学习一僧人专用黄芪饮(即黄芪六一汤:黄芪、甘草)加减治疗三消的经验,把益气放在治疗的首位,对后世医家用药颇有影响。戴氏经临床观察,对三消预后及并发症有新的发现,“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三消久之,精血即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特别是将“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的现象,作为消渴病情加重的一个简易诊断指标,比较符合临床实际。李梴主张治消渴重补脾益肾,在《医学入门·消渴》中说:“治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盖本在肾,标本肺,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焦,故肾气丸为消渴良方也。然心肾皆通乎脾,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赵献可力主三消肾虚学说,提倡治三消当以治肾为本。在《医贯·消渴论》说:“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以致龙雷之火上炎,熬煎即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唯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推崇治肾为本的还有张景岳、喻嘉言等。周慎斋治消渴强调以调养脾胃为主,特别重视养脾阴,如《慎斋遗书·渴》中说:“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 清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和治疗,既吸取前人精华,亦有所创获。如对消渴发病的机理,黄坤载、郑钦安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黄氏在《四圣心源·消渴》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又在《素灵微蕴·消渴解》说:“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郑氏在《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证。”对消渴的治疗,费伯雄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的治法,在《医醇义·三消》中认为:“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除烦养胃汤主之;下消者,肾病也……急宜培养真阴,少参以清利,乌龙汤主之。”陈修园根据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在《医学实在易·三消证》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瓜蒌根治疗。综上所述,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理论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出自《金匮》,证候分类起始于《诸病源候论》,体系形成于唐宋。唐宋以后医家,均以不同的侧面对消渴理论和治法等作了补充和发展,内容丰富,为研究消渴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而西医学的尿崩症,亦具有本病的一些特点,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药物等,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阴津亏损,燥热内生是消渴病发生的基本病理。①饮食不节,积热伤津: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燥刺激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于胃中酿成内热,消谷耗液,津液不足,脏腑经络皆失濡养发为消渴。如《丹溪心法·消渴》谓:“酒面无节,酷嗜炙煿……于是炎火上熏,腑脏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说明饮食不节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②情志失调,郁火伤阴: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炽盛,不仅上灼胃津,下耗肾液,而且肝之疏泄太过,肾之闭藏失司,则火炎于上,津液泄于下,三多之症随之而起,发为消渴。另外,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致心脾精血暗耗,肾阴亏损,水火不济,亦可发为消渴。《医宗己任编·消证》说:“消之为病,一原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慎斋遗书·渴》有“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发为消渴的认识。这些论述,说明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正如《刘河间·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③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脏素虚,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因五脏主藏精,精为人生之本,肾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五脏虚羸,则精气不足,气血虚弱,肾亦无精可藏,复因调摄失宜,终至精亏液竭而发为消渴。《灵枢·本藏》谓“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善病消瘅易伤”。《医贯·消渴论》说:“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说明体质强弱与消渴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④房劳过度,肾精亏损:房事不节,劳伤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至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千金方·消渴》说:消渴由于“盛壮之时,不自慎惜,恣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事不节之所致也。”说明房事过度,肾精耗损,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⑤过服温燥药物,耗伤阴津:前人认为嗜服壮阳之石类药物,致燥热伤阴可发生消渴病。今服石药之风不复存在,但亦有意欲长寿,或恣情纵欲,长时服用温燥壮阳之剂,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致使燥热内生,阴津亏损,发为消渴者。
消渴的病理,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燥愈盛,燥热愈盛阴愈虚;消渴病变的部位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尤以肾为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不能敷布津液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医学纲目·消瘅门》说:“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守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二。”说明肺与消渴的发病有关。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而为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说:“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说明脾胃与消渴病的发病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为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或混浊如脂膏。《丹台玉案·三消论治》说:“惟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煎熬脏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阳盛阴衰构成此证,而三消之患始剧矣。”若肾阳虚则无以化气上升,津液不布,则口渴多饮,下焦不摄,多尿随之而起。如《景岳全书·三消干渴》说:“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说明肾与消渴的发病甚为密切。消渴病虽有在肺、脾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损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脾虚肾亏常可同时存在,而“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但肺、脾胃、肾三脏中,尤以肾最为重要,即使症状表现在肺或脾胃,亦以肾最为重要,即使症状表现在肺或脾胃,亦与肾密切相关。如《石室秘录·卷六·内伤门》说:“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则无不同也。”由此可见消渴病以肾为本。消渴之病,若迁延日久不愈,常可累及五脏,致精血枯竭,阴阳俱衰,燥热内蕴而并发多种兼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消渴的诊断,凡以多饮、多食善饥、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即为消渴,由于患者的体质、病程长短的不同,故临床表现又有差别。或为多饮,或为多食,或为多尿,而大多数表现为“三多”,或多饮、多尿并见,同时还可以伴见神疲乏力,自汗,心烦,失眠,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混浊,或如脂膏,或小便清白等。舌质多红而少津,舌苔多薄白或黄燥,脉象多见弦数或细数无力等。消渴病日久不愈,可伴有多种兼证,表现为疮疡痈疽,皮肤瘙痒,口舌生疮;或肺痨咳嗽;或内障、雀目、耳聋;或中风手足偏废,或四肢骨节疼痛;或水肿,泄泻;或头痛、呕吐、不思食、腹痛、呼吸深长。在女子可有月经不调,在男子可见阳痿。鉴别诊断:消渴要与口渴症鉴别: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以外感热病常见,与消渴病的口渴引饮相类似,但口渴无多饮、多食、多尿并见的特点。与瘿病相鉴别: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中医瘿病范围。以情绪激动,多食善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多食善饥、消瘦,极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突出,颈前肿物与消渴差别显著。其病机也与消渴不同,为痰气郁结,日久化火,心肝火旺,心胃阴虚所致。病变脏腑主要在肝。
【辨证论治】消渴的辨证论治一要辨年龄:由于发病年龄不同,而病情的发生发展、轻重程度以及预后转归各有差异。年龄越小,一般发病急,发展快,病情重,症状多具有典型性,预后较差,这与幼年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机体易虚易实的生理特点有关。中年之后发病者,一般发病较缓,病程较长,部分患者之临床表现不具典型性,其临床表现有类于虚劳,常有痈疽、肺痨、心、脑、肾、眼等并发症。掌握这些特点,对于辨证治疗和了解预后转归,颇有参考意义。二要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则各有偏重。大体初病多以燥热为主,久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进一步则以阴虚为主,发展由阴损阳,导致阴阳俱虚之证。三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消渴病早期,或治疗之后,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应该以辨病为主。抓住阴虚燥热这一病机,并结合病人的体质进行论治。四要辨本证与并发症:三多和消瘦是本病基本表现,而诸多并发症则是本病的另一特点。本病为主,并发症为次;先见本病,病情发展见并发症。辨明关系,在治疗时不可舍本逐末,忽略对本病的治疗。其证候,古今许多医家采用三消分证。并对三消之间的关系认为,上轻、中重、下危,上中不甚,则不传于下。故下消为上中消的传变结果。由于三消症状互见为多,且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实难截然划分。本病常因多尿而耗伤津液,津液耗伤则多饮、多食,所谓的上消、中消之证则随之而起。由于水谷精微下泄,不能濡养机体,虽多食、多饮,而且机体却日益消瘦,五脏焦枯。由此可见,三消的临床表现虽有所差异,但其基本病机则一,故无须截然以三消分证。应该将本证与并发症加以分类,即将燥热和燥热伤阴所致的肺胃燥热,肠燥津枯,肝肾阴虚等病变,列为本证一类。而降消渴日久不愈,由于病情的发展加重所出现的痈疽、眼疾、泄泻、水肿、肢麻等病变,归为并发症一类。本证 ①肺胃燥热,治宜清热生津止渴;方药白虎加人参汤。②肠燥津伤,治宜滋阴养液,润肠通腑;方药增液汤。③肝肾阴虚,治宜滋养肝肾,益精补血,润燥止渴;方药六味地黄丸。④阴阳两亏,治宜温阳滋阴补肾;方药金匮肾气丸。⑤脾胃气虚,治宜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方药七味白术散。⑥湿热中阻,治宜清热化湿;方药黄芩滑石汤。并发症 ①瘀血证,治宜活血化瘀;方药降糖活血方(木香、当归、赤芍、川芎、益母草、丹参、葛根)。②痈疽,治宜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③白内障或雀盲、耳聋,治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方药明目地黄丸。④劳咳,治宜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治宜百合固金汤。⑤泄泻,治宜温补脾肾;方药理中汤、四神丸。⑥水肿,治宜温肾化气行水;方药济生肾气丸、真武汤。⑦肢体麻木,治宜补益气血;方药黄芪六一汤、四物汤。⑧虚脱,治宜亡阴者益气养阴固脱,亡阳者回阳固脱;方药亡阴者生脉散加酸枣仁、龙骨、牡蛎、浮小麦,或三甲复脉汤类,亡阳者参附汤、四逆汤。
【转归预后与预防护理】典型的消渴病,就其自然发病过程而言,常以阴虚燥热开始,病程日久,可导致阴损及阳,而形成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之重证,并常有各种严重并发症,最后多死于阴竭阳亡。在治疗上,应通过清热、益气、生津、滋补精血、调整阴阳等法以阻止恶性循环,控制病情的发展。对于本病的预后,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归纳为:“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的标志,若“三多”严重,并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多属危候;反之,则病情较轻。气尿是本病转重的征兆,戴元礼在《证治要诀·三消》中指出:“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从《外台秘要》开始,历代许多医家把消渴并发神志恍惚、嗜睡、烦躁、痈疽、水肿、泄泻等列为恶候。多食为消渴特点之一,若病见反不能食者,则多传变为恶候。《医宗金鉴·消渴》曰:“若能食大便鞕,脉大强实者为胃实热,下之尚可医也;若不能食,湿多舌白滑者,病久则传变水肿泄泻,热多舌紫干者,病久则发痈疽而死也。”在预防护理方面,节制饮食和情绪,过食肥甘和醇酒炙煿,以及情欲恚怒,是本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因此注意节制饮食和避免七情内伤,对本病具有一定的预防意义。注意生活安排、协助病员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劳逸结合,慎生活起居,适应气候的寒温变化,预防外邪的侵袭。适当参加体力、文娱体育活动,不宜食后则卧,终日久坐。坚持太极拳锻炼,也有利于病情康复。治疗少用针刺法,消渴患者肌肤焦枯,若针刺不当,肌肤受损,便可发为痈疽。灸法对本病有一定治疗效果,值得今后研究。预防褥疮特别是对于消渴所致的昏迷患者,要勤翻身,轻擦洗,防止褥疮发生。巩固治疗,本病多有宿根,即使“三多”症状消除,体重恢复正常,也不能立即中断治疗,否则病情再度复发,宜长期服用七味白术散和六味地黄丸之类,或以黄芪代茶饮,做到调养与治疗相结合,就能起到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作用。
2.锦秘良方
1)方药组成:人参12g(先煎),生石膏50g(先煎),知母18g,粳米26g,甘草6g,花粉15g,生地15g,玉竹12g,熟地30g,麦冬12g,五味子2g,葛根15g,黄芩10g,黄连5g,苍术10g,玄参15g,黄芪30g,山药30g ,荔枝核9g,僵蚕9g。
2)临证加减:①辨证加减 若肺胃燥热者加茯苓15g,乌梅9g;若肠燥津伤者加芒硝9g(冲服),生大黄12g(后下);若肝肾阴虚者加山萸肉12g,丹皮9g,茯苓9g,泽泻9g;若阴阳两虚者加黑附子6g,桂枝12g;若脾胃气虚者加茯苓15g,白术15g,藿香12g;若湿热中阻者加滑石15g(包煎),白豆蔻10g(后下),通草3g;若瘀血者加丹参20g,川芎15g,益母草25g;若痈疽者加金银花35g,蒲公英25g,连翘12g;若白内障、雀盲、耳聋者加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磁朱丸;若劳咳者加百合15g,当归9g,川贝母9g,桔梗12g;若泄泻者加干姜6g,焦白术20g;若水肿者加茯苓15g,赤芍15g,白术15g,黑附子6g;若虚脱者加酸枣仁25g,龙骨25g(先煎),牡蛎25g(先煎);若尿崩症者用龙骨、牡蛎、枸杞子、菟丝子、黄柏、砂仁、沙参、杜仲、炙甘草等进行施治。②症状加减 若多食,小便黄者加厚朴9g,枳实6g,生大黄3g(后下);若骨蒸潮热,盗汗梦遗者加黄柏12g,山萸肉12g,茯苓9g,丹皮9g,泽泻9g;若周身无力,五心烦热者加茯苓15g,生龙骨25g(先煎),生牡蛎25g(先煎)。③靶点加减 降低血糖药选用人参、黄芪、茯苓、白术、苍术、山药、黄精、生地、熟地、玄参、麦冬、知母、天花粉、玉竹、枸杞子、制首乌、五味子、仙灵脾、蜂乳、葛根、泽泻、玉米须、地骨皮、虎杖、仙鹤草、南五加皮、苍耳子、桑叶、五倍子、天冬、荔枝核。
3)用法及疗程:每日一剂,水煎服,14天为1个疗程,服2~4个疗程。然后将汤剂改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次服;14天为1个疗程;服药时间根据症状和血糖情况而定。
4)按语: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病机变化是阴虚燥热。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而西医学的尿崩症,亦具有本病的一些特点,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药物等,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阴津亏损,燥热内生是消渴病发生的基本病理。消渴的病理,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燥愈盛,燥热愈盛阴愈虚;消渴病变的部位虽均与五脏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尤以肾为重要。消渴之病,若迁延日久不愈,常可累及五脏,致精血枯竭,阴阳俱衰,燥热内蕴而并发多种兼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凡以多饮、多食善饥、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即为消渴,由于患者的体质、病程长短的不同表现又有差别;或为多饮,或为多食,或为多尿,而大多数表现为“三多”,或多饮、多尿并见,同时还可以伴见神疲乏力,自汗,心烦,失眠,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混浊,或如脂膏,或小便清白等。日久不愈,可伴有多种兼证。消渴要与口渴症,瘿病鉴别。
辨证论治:消渴一要辨年龄;二要辨标本;三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四要辨本证与并发症。本证 肺胃燥热,肠燥津伤,肝肾阴虚,阴阳两亏,脾胃气虚,湿热中阻。并发症 瘀血证,痈疽,白内障或雀盲、耳聋,劳咳,泄泻,水肿,肢体麻木,虚脱。
良方分析:人参、生石膏、知母益气清热生津,为君药;黄芪、山药益气健脾,黄芩、黄连、清热,麦冬、玉竹养阴,为臣药;生地凉血,熟地填精,葛根生津,玄参泻火滋阴,五味子益气生津,荔枝核行气,僵蚕化痰散结,苍术温脾,粳米益胃护津,为佐药;甘草清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清热生津,益气养阴,调脾固肾,活血化瘀之功效。现代临床研究: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荔枝核、僵蚕降血糖,花粉、生地降尿糖,玉竹、熟地除饥饿,麦冬、五味子、葛根止口渴,黄芩、黄连消尿酮体,苍术、玄参、黄芪、山药补益肾脾,扶正降糖。故脾胃为主、中西融合、态靶思维诊治,糖尿病则愈矣!临证应用,要在良方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症状加减、靶点加减,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