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黄疸

(十九)黄疸

1.古今论治

黄疸亦称黄瘅、盖疸与瘅通。是以面、目、身肤熏黄,小溲黄赤为特征的疾患。多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或酒食不节,劳倦内伤,以致肝、胆、脾、肾功能失调,寒湿阻遏,湿热蕴蒸以及气机郁滞,胆失疏泄,胆液渗溢于肌肤,而发为黄疸。

黄疸之名,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溽暑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胕肿。”最先提出炎暑热之邪作为黄疸的病因。同时,《素问·玉机真藏论》还阐述了外邪入侵人体,经过脏腑传变而发为黄疸的机理,谓外邪入侵如不及时治疗,则“……病入舍于肺……弗治,病即传而行之肝……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灵枢·论疾诊尺》较详细地描述了黄疸病的临床表现,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灵枢·经脉》还提到“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闭,黄疸”“肾所生病者……黄疸肠癖”。说明黄疸的形成,虽主要是湿热相搏而致,但与脾肾亦有关联。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指出:“阳明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在同篇中又说:“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这是在《内经》基础上的发展,对黄疸的病因,认为不仅有瘀热发黄,而且有寒湿发黄者;他还观察到,热病发黄,往往并非一开始就出现,他说“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指出是在发热几天以后,才出现黄疸。他还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中提到黄疸的消退时间和预后:“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有一定参考价值。他的《金匮要略》,更有黄疸专章的论述。据其病因,将黄疸的发病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四种。认为谷疸、酒疸的发病与湿热有关,受损害的脏腑主要在脾,所以有“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说法。女劳疸系由于纵欲过度,肾虚热浮,可以根据“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等症状,来与其他黄疸引起鉴别。黑疸则系由酒疸、女劳疸久久不愈,发展而成。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还对黄疸提出了清热除湿,泄热通腑,清泄实热,淡渗利尿,解表清里,和解枢机,健脾益肾等多种治疗法则;并创制了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柴胡汤、小建中汤等方剂。至此,黄疸病的理法方药渐臻完整,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五气溢发消渴黄瘅》,详细介绍了黄疸的针灸疗法,根据黄疸伴随出现的症状,配用不同的穴位,或针或灸,为后世应用针灸治疗黄疸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将黄疸分为二十八候,并对重症黄疸已有所认识,立有《急黄候》一篇,指出:“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还指出:“有得病即身体面目发黄者,有初不知是黄,死后乃身面黄者。”说明当时对重症黄疸的临床过程,已观察得非常细致。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黄疸》已初步认识到某些黄疸属于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热病,多必内瘀著黄”。宋代《圣济总录》有九疸,三十六黄之分,说明黄疸病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凡具有黄疸症状的疾病均包括在内。元代以后的学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临床实践出发,对黄疸的分类,多主张舍繁从简。《丹溪心法·疸》说:“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如盦曲相似,轻者小温中丸,重者大温中丸。热多加芩连,湿多者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罗天益在《卫生宝鉴·发黄》中,根据黄疸的症状,将黄疸分为阴黄与阳黄两大类,指出“身热不大便,而发黄者,用仲景茵陈蒿汤”,若是“皮肤凉有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迟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明·张景岳对黄疸发生的原因,有了新的认识,《景岳全书·黄疸》中明确指出:“黄疸一证,古人多言为湿热,及有五疸之分者,皆未足以尽之。而不知黄之大要有四,曰阳黄,曰阴黄,曰表邪发黄,曰胆黄也。知此四者,则黄疸之证无余义矣。”在《黄疸证》一节中,又明确指出:“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这是我国医学文献第一次提出黄疸和胆汁外泄的关系。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中指出:“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认识到这一类黄疸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又有传染性等特征。黄元御《四圣心源》对黄疸的病机,有进一步的发挥,他在《黄疸根源》一节中,认为黄疸“其病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说明黄疸病变的脏腑,不仅是脾,而且和肝也有密切的关系。钱镜湖的《辨证奇闻》之《肝胆》一节中,也明确指出黄疸的病因是由于“肝气之郁”。《临证指南》也认为黄疸的产生是由于“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所致。

本病与西医论述的黄疸含义相同,都是指出现巩膜及全身黄染的一类疾病。大致可以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另外败血症等,如出现黄疸见症,亦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黄疸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①湿热壅结:又可分为感受湿热和饮食不节两个方面。感受湿热是黄疸的一个主要病因。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内阻中焦,郁而不达,使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于肌肤,下流于膀胱,使面目小便俱黄,这正是《河间六书》所说“以湿热相搏而体发黄也”。饮食不节,酗酒过度或饥饱无常,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熏染肌肤而发黄。《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景岳全书·黄疸》也明确指出:“因饮食伤脾而得者,曰谷疸;因酒后伤湿而得者,曰酒疸。”②肝胆瘀热:由于情志不舒,气机怫郁,或经受大惊大怒,均能伤及肝胆,致使肝失条达,胆失疏泄,郁而化热,久经煎熬,结成砂石,阻塞胆液,使其不循常道,泛溢于肌肤而发为黄疸。③脾胃虚寒:劳伤太过,脾胃虚弱,可能发生黄疸。其病机有二:一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寒湿阻滞中焦,胆液排泄受阻,渍于肌肤而发黄。《临证指南》说:“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二是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以生气血,由于气血亏虚,血败而不华色,可以发生黄疸。《景岳全书·黄疸》在阴黄证中曾有所论述,他认为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败”。④热毒炽盛:外感湿邪夹热毒或瘟毒,其性酷烈,热毒内入营血,损及肝肾,陷入心包,蒙蔽神明,则发为急黄重症。⑤积聚:积聚日久不清,瘀血阻滞,胆汁外溢亦可产生黄疸。此即《张氏医通·杂门》所谓:“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说明癥瘕积聚,亦是产生黄疸的病因之一。总之,黄疸病的病因,从外邪来说,以湿为主,故《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说法。湿与热合,引起湿热黄疸;湿与寒合,引起寒湿发黄。感受热毒、瘟毒则引起急黄重症。黄疸病若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则称为“瘟黄”。此即吴又可《瘟疫论》中所谓“疫邪传里,移热下焦,小便不利,其传为疸,身黄如金”之证。从内因来说,情志不遂,气机怫郁,癥瘕积聚等,都可以使脾胃失其健运,肝胆失其疏泄,遂使胆液运输不循常道,外溢肌表而发黄。此外,由于气血亏虚,血败不能华色,而为黄疸。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黄疸病男女老少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较多。在发病初期,黄疸并不出现,而以畏寒发热,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先驱,三五天以后,才逐渐出现黄疸。因此,为早期做出诊断,对这些临床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黄疸的诊断依据:目黄、身黄、小便黄赤。其中以目白睛发黄最有诊断价值,因目白睛发黄是最早出现而最晚消失的指征。鉴别诊断:黄疸病与钩虫病(黄胖病)、萎黄、湿病进行鉴别。黄疸:病机为湿蕴肝脾,胆汁外溢;主要症状为目黄,身黄,小便色黄;兼证为胃纳呆滞,腹胀呕恶;鉴别要点为双目黄,小便黄短。黄胖:钩虫匿伏肠中,耗伤气血;面及全身黄胖,黄中带白;易饥善食,嗜食异物;双目不黄。萎黄:血亏气耗,气血不足;面及全身萎黄;眩晕心悸;双目不黄。湿病:湿困肌表,经气不舒;身黄如烟熏;一身尽痛;双目不黄。

【辨证论治】要辨别黄疸证候的性质:从发病时间及病程长短来辨别,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阴黄起病慢,病程长;急黄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从黄疸的色泽及临床症状进行辨别:阳黄色鲜明,属热证实证;阴黄色晦暗或黧黑,属虚证寒证;急黄身黄如金,属虚实错综,寒热夹杂之证。要辨别黄疸病势轻重:主要是以观察黄疸的色泽变化为标志。如黄疸逐渐加深,提示病势加重;黄疸逐渐浅淡,表明病情好转。黄疸色泽鲜明,神清气爽,为顺证,病轻;颜色晦滞,烦躁不宁,为逆证,病重。其证候:阳黄 ①湿热兼表,治宜清热化湿解表;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②热重于湿,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散结;方药茵陈蒿汤。③湿重于热,治宜利湿化浊,清热退黄;方药茵陈四苓散。④肝胆瘀热,清肝利胆,化湿退黄;方药清胆汤(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姜半夏、丹参、枳实、大黄、玄明粉)。阴黄 ①寒湿阻滞,治宜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方药茵陈术附汤。②肝郁血瘀,治宜活血通瘀,疏肝退黄;方药鳖甲煎丸。③脾虚血亏,治宜健脾温中,补益气血;方药小建中汤。急黄 ①热毒炽盛,治宜清热解毒,泻火退黄;方药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②热毒内陷,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救阴;方药犀角散(犀角、黄连、升麻、山栀子、茵陈)。

【转归预后与预防护理】阳黄、阴黄虽属不同的证候,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阳黄治疗不当,迁延日久,脾阳不振,可转化为阴黄;阴黄不愈,重感时邪,复加热毒,可加重病情,虚中夹实,病变更为复杂。急黄抢救及时,治疗得当,虽然热毒渐解,但正气渐衰,可形成正虚邪恋之候。黄疸为常见之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急黄预后多不良。在预防护理方面:感受外邪引起的黄疸,多具有传染性,对这类黄疸病人应进行隔离,至少30~60天;注意饮食卫生,餐具要煮沸消毒;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茵陈30g,生甘草10g。或决明子15g,贯众15g,生甘草10g;或茵陈30g,凤尾草30g。任选一方,每日一剂,水煎服,连服3~7日)。护理因黄疸性质不同而应分别对待:阳黄,病人要卧床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进丰富营养的软食,禁辛热、酒及油腻之品。阴黄,要注意休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进营养丰富的饮食,不食油炸、坚硬的食物。急黄,病人要卧床休息,吃流质饮食,禁辛辣、肥腻、油炸之品。

2.锦秘良方

1)方药组成:泽泻15~25g,茵陈35~50g(先煎),栀子5~7g,大黄12~18g,白术15g,柴胡6g,蒲公英25g,连翘12g,茯苓15g,猪苓15g,金银花35g,黄芩12g,丹参20g,桂枝10g,野菊花10g,白芍20g,建曲10g,焦山楂10g,炒麦芽10g,炙甘草12g。

2)临证加减:①辨证加减 阳黄,湿热兼表者加麻黄6g,薄荷9g,藿香12g;热重于湿者加车前草15g;湿重于热者加藿香15g,白豆蔻10g(后下);肝胆瘀热者加金钱草35g,川楝子15g,元胡索15g。阴黄,寒湿阻遏者加制附子6g,干姜9g;肝郁血瘀者加鳖甲25g(先煎),桃仁10g,厚朴10g,人参15g(先煎),阿胶9g(洋化服);脾虚血亏者加炙黄芪35g,当归9g,生地25g。急黄,热毒炽盛者加黄连6g,黄柏9g;热毒内陷者加黄连6g,生地25g,玄参15g。②症状加减 若大便溏泻,每日超过2次要减大黄用量或去掉大黄;若口苦,渴欲饮水,舌苔黄燥者加龙胆草15g,车前子15g(包煎),通草3g;若大便溏、小便少,口中甜者加藿香12g,佩兰9g,桂枝10g;若胁痛者加川楝子12g,元胡索12g;若胃寒冷,大便泄者加制附子6g,干姜9g;若脘腹胀满,纳呆神倦,食少便溏,脉细弱者加当归12g,砂仁6g(后下),人参15g(先煎),香附12g;若大热烦渴,皮肤发斑,齿龈出血者加生石膏35g(先煎),生地35g,水牛角粉25g(先煎),牡丹皮12g,赤芍15g;若吐衄发斑者加水牛角粉25g(先煎),黄连6g,升麻6g;若颤动,抽搐者加羚羊角6g(先煎),钩藤10g(后下),珍珠母25g(先煎);若吐衄,便血,斑疹者加侧柏叶15g,仙鹤草15g,地榆炭12g,白茅根35g。③靶点加减 促进胆汁分泌药选用金钱草、茵陈、郁金、姜黄、黄连、黄芩、黄柏、十大功劳、山栀子、大黄、柴胡、枳实、乌梅、五味子。松弛胆道括约肌药选用金钱草、木香、柴胡、郁金、制香附、乌梅、汉防己、厚朴、海桐皮、八角枫。降转氨酶药选用五味子、灵芝、龙胆草、丹参、柴胡、垂盆草、田基黄、连翘、甘草、鸡内金、大青叶、水牛角、败酱草、野菊花、豨莶草。降麝香草酚絮状实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实验药选用当归、丹参、桃仁、郁金。保护肝脏或促进肝细胞再生药选用当归、生地、黄芪、白术、灵芝、柴胡、甘草、连翘、水牛角、枸杞子、泽泻、丹参、虎杖。降低血清胆红素药选用茵陈、山栀子、大青叶。增加血清蛋白药选用大枣、郁金、党参、白术、肉桂。软缩肝脾药选用丹参、泽兰、王不留行、鸡内金、地龙、三棱、莪术。

3)用法及疗程:每日一剂,水煎服;每个疗程7天,服2~4个疗程。随后将汤剂改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次,巩固治疗。14天为1个疗程,服4~8个疗程。

4)按语:黄疸是以面、目、身肤熏黄,小溲黄赤为特征的疾患。与西医的黄疸含义相同,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另外败血症等,如出现黄疸见症,亦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黄疸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湿热壅结,肝胆瘀热,脾胃虚寒,热毒炽盛,积聚而致。总之,黄疸病的病因,从外邪以湿为主;从内因来说,情志不遂,气机怫郁,癥瘕积聚等,使脾胃失其健运,肝胆失其疏泄,遂使胆液运输不循常道,外溢肌表而发黄。此外,由于气血亏虚,血败不能华色,而为黄疸。

诊断与鉴别诊断:黄疸的诊断依据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赤。黄疸病须与钩虫病(黄胖病)、萎黄、湿病进行鉴别。

辨证论治:阳黄 有湿热兼表,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肝胆瘀热等证型。阴黄 寒湿阻滞,肝郁血瘀,脾虚血亏等证型。急黄 热毒炽盛,热毒内陷等证型。

良方分析:黄疸病的治疗原则,重在通利小便,阳黄配以清热解毒;阴黄配以健脾化湿、益气养血或疏肝活血;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故方中用泽泻、茵陈以通利小便,清热退黄为君药;栀子、大黄以利三焦通二便,引湿热下行而解毒,白术、柴胡以健脾化湿,疏肝活血,蒲公英、连翘以清热解毒,共为臣药;茯苓、猪苓以通利小便,金银花、黄芩以清热解毒,丹参、桂枝以健脾化湿,益气活血,野菊花、白芍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共为佐药;建曲、焦山楂、炒麦芽、炙甘草以健脾和胃,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利尿退黄,清热解毒,健脾疏肝,凉血养阴之功效。临证应用时,在锦秘良方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症状加减、靶点加减,就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