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冒

(一)感冒

1.古今论治

感冒是因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症状。一般病程三至七天,在整个病程中少有传变。感冒亦称伤风、冒风。病情较重,并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作时行感冒。

感冒之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该书在《伤风方论》中论述《和剂局方》参苏饮时指出:“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黏稠。”但在此之前,早已有类似感冒的记载。如《素问·骨空论篇》曰:“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这些描述,符合感冒的特点。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即有“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喜嚏”的记载。又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论述太阳病,由于腠理不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营卫失于调和,出现太阳表证,而见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或恶风,身痛腰脊痛,干呕,或伴鼻鸣,脉缓或紧等症状,并出桂枝汤以治表虚证,麻黄汤以治表实证,为后世治疗感冒辨别表虚、表实,奠定了基础。隋代《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可见当时对外感风热的成因和临床特征,已有一定的认识。宋代陈无择将伤风列为专题论述,颇具特色。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创立对本病从六经辨证的学说,根据不同证候,加以施治,提出足太阳膀胱经伤风用桂枝汤,治足阳明胃经伤风用杏子汤,治足少阳胆经伤风用柴胡加桂汤,治足太阴脾经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治少阴伤风用桂附汤,治厥阴伤风用八物汤。这种六经辨证论治的方法,在当时确有一定的影响。金元以后,则采用者寥寥。但伤风之名,则沿用至今。元代《丹溪心法·中寒附录》说:“凡症与伤寒相类似者极多……初有感冒等轻证,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又说:“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朱氏提出勿将感冒轻证,误认为伤寒之戒,以及治疗本病,立辛温、辛凉两大法则,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代龚廷贤提出“风寒感冒”的名称。《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并主张用十神汤之麻黄、紫苏、川芎、白芷等以辛温解表。张介宾以邪之深浅、病之轻重来辨本病与伤寒之区别。他在《景岳全书·伤风》中说:“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只犯皮毛,即为伤风。”关于伤寒与感冒伤风的关系,历代各家,颇多争论。除前已述及《丹溪心法》认为感冒轻证,不可当作伤寒治疗,说明伤寒与感冒不能混为一谈外,清代《医学源流论》进一步阐明“凡人遇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非《伤寒论》中所云中风,乃时行杂感也。”雷少逸则认为不然。他在《时病论·伤风》中指出:“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卫之证也”。两种见解,大相径庭。从临床实际来看,亦常有用《伤寒论》某些方剂治疗感冒。但从整体来看,不能与伤寒相提并论。清代温热病学说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医家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之气有关。《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之名。此后治疗时行感冒,多用桑菊饮、银翘散之类辛凉解表,即《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所说“在卫汗之可也” 之义,使感冒的治疗方法,更臻完善。总之,感冒之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宋代主张以六经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元、明以来认为感冒与风寒或风热之邪袭肺有关,提出辛温或辛凉之剂以疏风解表。清代随着温热病学的发展,因本病容易传染而有时行感冒之称。对本病的辨证论治,较多地采用了温热病的方药。从而使感冒的理、法、方、药更加完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仅在感冒的理论内容方面更加充实提高,同时对感冒的预防、治疗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

西医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于感冒的范围,流行性感冒属于时行感冒的范围,均可参考感冒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感冒为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风邪为六淫之首,在不同季节夹四时不正之气而侵入,春季之温,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梅雨时期之湿,以及非时之气侵入人体而致感冒。表现风寒、风热证候多见,夹有时令之邪的暑、湿、燥等兼证。风邪侵袭还与人体御邪能力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素体阳虚易感风寒,阴虚易感风热、燥热,痰湿偏盛易感外湿等。风邪入侵的途径为肺系卫表,其病变部位在肺卫。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出现恶寒、发热等表卫之证;外邪犯肺,则气道受阻,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等肺系之证。时行感冒,受时邪较重,故全身症状明显。体质强者,邪气仅侵袭于肺卫,多以表证为主,治疗较易,收效较快;如果老年体弱者,抗邪能力较差,外邪也可由表入里,则症状加重,甚则变生他病。概而言之,感冒的病因以感受风邪为主,但常与人体正气强弱有密切关系。病位主要在肺卫,以实证居多,如果体虚感邪,则为本虚标实之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根据气候突然变化,伤风受凉史,以及时行感冒的流行;典型的肺卫症状,即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等表卫症状;喉痒咳嗽、鼻塞、咳嗽、流清涕等肺系症状,即可诊断。鉴别诊断:要与鼻渊鉴别:鼻渊与感冒,均可见鼻塞流涕,或伴头痛等症状。但鼻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鼻渊一般无恶寒发热,感冒多见外感表证;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治愈,感冒一般病程短暂,治疗后可快速消失。与风温鉴别:风温初起症状,颇与感冒相似,但风温病急骤,寒战高热,热势甚壮,汗出后亦不易迅速消退,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症状。如治疗不当,可产生严重后果。而感冒一般发热不高,病势轻,不传变,病程短,预后良好。

【辨证施治】感冒的病位常局限于肺卫,极少传变,多属实证,一般病程为3~7天,如时行感冒,则多呈流行性,同一地区可同时有许多人发病,症状较重。如感冒反复发作,肺气不足,可出现气短,形寒,出汗等症状;体质素虚,复感外邪,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要辨风寒风热,要辨不同夹杂,要辨偏虚偏实。其证候:实证 ①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用葱豉汤、荆防败毒散。②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用银翘散、桑菊饮。③表寒里热,治法疏风宣肺,散寒清热;方药用服麻杏石甘汤加减。虚证 ①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方药用参苏饮、黄芪桂枝五物汤。②阳虚感冒,治法温阳解表;方药用桂枝加附子汤。③血虚感冒,治法养血解表;方药用葱白七味饮加减。④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方药用加减葳蕤汤化裁。

【转归预后与预防护理】风寒感冒,寒热不退,可以化热,而见口干欲饮,痰转黄稠,咽痛等症状。反复感冒,引起正气耗散,由实转虚,或在素体亏虚的基础上,反复感邪,以致正气愈亏,而风邪易侵,均可导致本虚标实之证。至于时行感冒,高热鸱张,邪势弥漫,亦可能转化为风温,甚至出现谵妄神昏之症等,在临床时不能认为感冒是小恙,而加以忽视。感冒一般预后良好。如因感冒诱发其他宿病而使病情恶化,其预后又当别论。在预防护理方面,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正气卫外能力;要养成经常性户外活动习惯;要保持室内外环境和个人卫生;亦可用食醋熏蒸法进行空气消毒(每立方米用食醋5毫升,加水5毫升,放在锅内加热),对感冒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要注意休息,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燥热之物。

2.锦秘良方

1)方药组成:①金银花3g,连翘1g,荆芥1.5g,防风1.5g,土茯苓3g,虎杖2.5g,柴胡1g,蒲公英1.5g,黄芩1g。②金银花30g,连翘10g,荆芥15g,防风15g,土茯苓30g,虎杖25g,柴胡10g,蒲公英15g,黄芩10g。③桑叶12g,金银花30g,玄参12g,牛蒡子12g,黄芩15g,麻黄6g,杏仁6g,生石膏45g(先煎),连翘12g,川贝母10g,焦三仙各9g,土茯苓25g,虎杖15g,柴胡6g,甘草6g。④ 黄芪30g,白术15g,当归6g,白芍12g,桂枝6g,生姜3g,大枣3g。

2)临证加减:①辨证加减 春季加苏梗12g,菊花9g;夏季加香薷6g,山栀子3g;长夏加藿香15g,佩兰12g;秋季加苍术12g,枇杷叶9g;冬季加麻黄9g,桂枝12g。肺气虚加黄芪35g,太子参15g;脾气虚加炙黄芪35g,山药15g;血虚加当归15g,阿胶6g(冲服);阴虚加芦根15g,玉竹15g;阳虚加桂枝15g,制附子6g。②症状加减 头痛加川芎15g,蔓荆子12g;身痛加羌活9g,独活9g;鼻塞加白芷9g,苍耳子6g;咳嗽加杏仁9g,川贝母6g。③靶点加减 抗流感病毒药选用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金银花、连翘、射干、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虎杖、百部、鱼腥草、野菊花、牛蒡子、防风、紫苏、贯众、紫草、赤芍、牡丹皮、茵陈、麻黄、桂枝、香薷、佩兰、艾叶、紫菀、侧柏叶、诃子、黄精、五味子、槟榔、甘草、夏枯草、罗布麻、地丁、金樱子、石韦,抗副流感病毒药选用牛蒡子,抗鼻病毒药选用贯众、杏仁、陈皮、紫河车、蜈蚣。

3)用法及疗程:①方,适用于感冒初始,每日一剂,代茶饮,服1~2剂。②方,适用于感冒肺卫表证,每日一剂,水煎服,服3~5剂。③方,适用于表里证,每日一剂,水煎服,服5~7剂。④方,适用于里虚证,每日一剂,水煎服,服3~7剂。

4)按语:感冒是因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症,病程3~7天。感冒亦称伤风、冒风。病情较重,并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作时行感冒。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于感冒的范围,流行性感冒属于时行感冒的范围,均可参考感冒进行辨证施治。

【良方分析】①方: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辛凉解表,为君臣药;土茯苓、虎杖、柴胡、蒲公英、黄芩清热解毒,为佐使药。诸药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感冒初起。②方: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辛凉解表,为君臣药;土茯苓、虎杖、柴胡、蒲公英、黄芩清热解毒,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感冒肺卫表证。③方:桑叶、金银花、黄芩、牛蒡子宣肺解表,为君药;麻黄、杏仁、生石膏、连翘、川贝母、柴胡、土茯苓、虎杖清热解毒,为臣药;玄参滋阴清热,焦三仙健胃消食,为佐药;甘草清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宣肺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感冒表里证。④方:黄芪以补气,当归以补血,为君药;白术健脾,白芍养血,为臣药;桂枝温阳健脾,生姜宣肺解表,为佐药;大枣补中益气,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补气养血,健脾益肺之功效。适用于里虚证。

感冒由卫阳不足,风邪夹寒、暑、湿、燥等邪侵袭,阻遏阳气,正邪交争,营卫不和所致。初在肌表,入里阻肺化热,继则伤气血,甚则损阴阳。在表则解表,发汗邪从卫出;入里要扶正以驱邪。解表不可过汗,扶正不可过热;发汗淋漓伤津液,热极损气血阴阳。故在临证时要在良方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症状加减、靶点加减,就会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