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阳明病提纲

第七十六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第七十七条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1)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179]。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2),内实(3)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4)者,是转属阳明也[185]。伤寒转系阳明者(5),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语[218]。

注释:(1)脾约:病名;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秘者。(2)不更衣:更衣即更换衣服;古人上厕所时更换衣服,所以上厕所叫更衣;不更衣,此指不大便。(3)内实:肠中有燥屎结滞。(4)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热,形容汗出连绵不断。(5)转系阳明:即转输阳明之义。

(三)阳明病脉证

第七十八条 问曰:阳明病外证(1)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3]。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2)也,万物所归(3),无所复传(4)。始虽恶寒,二日自止(5),此为阳明病也[184]。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198]。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201]。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

注释:(1)外证:阳明病里热实证反映于外的症状,称为外证。(2)居中主土:五行学说对地域的划分是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所以说居中央的属土。(3)万物所归:土能够生长万物,是万物之根本,所以说土为万物所归。(4)无所复传:因为土为万物所归,所以急性热病很容易发展到胃土。在传入阳明胃之后,其恶寒症状很快消失,故说恶寒症状到此终止,即无所复传之意。并不是说明阳明病不再传经。(5)二日自止:这是根据六经病的次序推算出来的。按《伤寒论》的编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所以到第二日即到阳明,故恶寒自止。

(四)阳明病预后及欲解时

1.阳明病预后

第七十九条 夫实则(1),虚则郑声(2)。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210]。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3)语,脉短(4)者死;脉自和(5)者不死[211]。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翁翁如有热状,奄然(6)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192]。

注释:(1)语:即谵语;《集韵·二十四盐》“谵,疾而寐语也”;谵语,指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属实证。(2)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3)亡其阳:由于发汗太过,致使阳气外泻。(4)脉短:指脉象出现上不至寸,下不及尺,仅关脉搏动这样一种败象,这是因为误汗阳气外亡,阴液内竭的缘故。(5)脉自和:疾病虽然危重,而未出现“短脉”那样的败脉。(6)奄然:忽然。

2.阳明病欲解时

第八十条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193]。

注释:(1)从申至戌上:系指申、酉、戌三个时辰,即从15时至21时。

(五)阳明病经证

1.白虎汤证治

第八十一条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1)[17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2),面垢(3)语,遗尿。发汗则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21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350]。白虎汤主之[176]。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

知母六两;生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4)

注释:(1)里有寒:应为里有热才是。(2)口不仁:口舌感觉迟钝,食不知味,言语不利。(3)面垢:面部色泽不鲜,如蒙尘垢,此为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4)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方》云白通汤。非也。

2.猪苓汤证治

第八十二条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223]。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319]。猪苓汤主之[223]。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六)阳明病腑证

1.承气汤证

1)调胃承气汤证治

第八十三条 若胃气不和语者[29]。当和胃气[70]。若欲下之[94]。伤寒十三日,过经,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1)者,知医以丸药(2)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3),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10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4)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5)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6)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123]。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20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7),蒸蒸发热(8)者,属胃(9)也[24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249]。与调胃承气汤[29]。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注释:(1)脉调和:与下文“脉当微厥”相对而言;若为虚寒自利,脉当微厥,今不微厥,故谓调和。(2)丸药:指汉代民间常用的泻下成药,多为几种小量烈性的药物配制而成。(3)脉当微厥:《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云“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可参。(4)温温:即胃脘烦满不舒之感。(5)极吐下:即大吐大下。(6)若不尔:尔,如此、这样;若不尔,即如果不是这样。(7)发汗不解:指发汗后热病不解,非太阳病不解。(8)蒸蒸发热:形容其热,犹如蒸笼中之热气,自内向外蒸腾一般。(9)属胃:指转输阳明病。

2)小承气汤证治

第八十四条 阳明病……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1)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2),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语止者,更莫复服[213]。阳明病,语,发潮热,脉滑而疾(3)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4)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5)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得病二三日,脉弱(6),无太阳、柴胡证(7),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251]。下利语者,有燥屎也[374]。可与小承气汤[208]。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注释:(1)转失气:亦称矢气,俗言放屁。(2)攻之:指用大承气汤攻下。(3)脉滑而疾:指脉象圆滑流利快速。(4)转气:即腹中有矢气转动。(5)微涩:指脉象微而不流利。(6)脉弱:脉不浮紧实大。(7)无太阳、柴胡证:既无太阳病证,又无少阳病证。

3)大承气汤证治

第八十五条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208]。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汤(1)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2),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209]。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2]。阳明病,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215]。汗出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217]。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语者,下之则愈[220]。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3)有燥屎(4)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238]。病人烦热……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240]。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5)故也[241]。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6),时有微热(7),喘冒不能卧(8)者,有燥屎也[242]。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9),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251]。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10),睛不和(11),无表里证(12),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252]。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急下之[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254]。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255]。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13)。互相克贼(14),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256]。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320]。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321]。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322]。大承气汤主之[208]。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注释:(1)汤:此指小承气汤。(2)攻之:指用大承气汤攻下。(3)胃中:胃,泛指胃肠,此处当指肠中。(4)燥屎:指结聚肠内异常干硬之粪块。(5)宿食:指停积于胃肠内未尽消化的食物。(6)大便乍难乍易:指便秘与大便通畅交替。(7)时有微热:指时常有低热。(8)喘冒不能卧:气喘,眩晕,不能躺平,因腹部胀满引起。(9)但初头硬,后必溏:大便,仅见开始坚硬,继而必溏薄的现象,说明阳明热实之证未成,不可误用攻下法。(10)目中不了了:即眼睛视物不清。(11)睛不和:《医宗金鉴》:“睛不和者,谓睛不活动也。”即眼珠转动不灵活,同时也有视物不清之意。(12)无表里证:指既无头痛恶寒等表证,也无呕吐、烦躁、腹痛等里证。(13)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阳明病之脉当见滑数而大,少阳之脉当见弦直,阳明属土,少阳属木。今阳明少阳合病而见下利,若纯见少阳弦脉,则木旺土虚,木来克土,病情为逆,即“负者,失也”;若纯见阳明滑数之脉,则土气旺,木不克土,病情为顺,即“其脉不负者,为顺也”。(14)克贼:戕害,伤害。

2.麻子仁丸证治

第八十六条 趺阳脉(1)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247]。脉阳微(2)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3),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4),亡津液,大便因硬也[245]。脉浮而芤(5),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6),其阳则绝(7)[246]。麻子仁丸主之[247]。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注释:(1)趺阳脉:在足背最高处,即第二第三楔状骨与第二第三跖骨关节部的“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2)脉阳微:指脉浮取时微弱和缓。(3)阳脉实:指脉浮取时充实有力。(4)阳绝于里:绝,极度之意;阳绝于里,指出汗太过,体内津液亏损,阳气独盛于里。(5)脉芤:脉形如葱管,为两边实、中央空的脉象,常于大失血或亡津液以后出现。(6)胃气生热:指阳邪盛而胃热炽。(7)其阳则绝:与“阳厥于里”意义相同,“绝”不是断绝、败绝,而是指阳热极盛,致使胃中生热,津液亏损而大便干燥。

3.导下法

第八十七条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1)而通之。若土瓜根(2)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蜜煎导方[233]。

食蜜(3)七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4),欲可丸(5),并手捻作挺,令头锐(6),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中(7),以手急抱(8),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9)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10),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11),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注释:(1)导:导,有因势利导之义;用润滑类药物纳入肛门,引起排便;叫作导法。(2)土瓜根:土瓜又名王瓜,气味苦寒无毒,其根呈长块状,富于液汁,将其捣汁灌肠可通便;《肘后备急方》:“治大便不通,土瓜采根捣汁,筒吹入肛门中,取通。”(3)食蜜:即供食用之蜂蜜。(4)焦著:即焦干,黏着,指蜜焦干与容器黏着的意思。(5)欲可丸:蜜之状态到可做丸子的程度。(6)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即两手将药捻成梃状,一头稍尖。(7)谷道:指肛门。(8)以手急抱:即用手按住。(9)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金匮玉函经》卷八、《千金翼方》卷九、《注解伤寒论》卷五均无。(10)法醋:按官府法定标准酿造的食用米醋。(11)一食顷:顷,少时,形容时间短;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

4.下法辨证

第八十八条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209]。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气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51]。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法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1)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203]。

注释:(1)不了了:不清爽;这里指尚有不适感。

5.下法禁例

第八十九条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204]。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205]。阳明病,面合色赤(1),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206]。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89]。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4]。

注释:(1)面合色赤:满面通红;成无己注:“合,通也。阳明病面色通赤者,热在经也。”

(七)阳明病寒证

吴茱萸汤证治

第九十条 食谷欲呕(1),属阳明(2)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3)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30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0]。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4),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191]。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226]。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若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197]。吴茱萸汤主之[243]。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释:(1)食谷欲呕:指当进食时气逆作呕。(2)属阳明:指胃中虚寒。(3)得汤反剧:是言服了吴茱萸汤后呕吐反而加剧。(4)固瘕:①《中医名词术语解释》:胃肠病的一种,主要症状为大便先硬后溏,或硬粪和稀粪类夹杂而下,这是因肠间寒气结聚所致。②陆渊雷注:概即《内经》所谓大瘕泄,以其深固不易愈,故曰固瘕。始本便秘,继而初硬后溏,是为欲作固瘕。③钱潢注:其为坚凝固结之寒积可知。以上三种解释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指胃中寒,水谷不消而结积的病证,表现为大便初头硬后溏薄,且日久不愈。

(八)阳明病虚证

第九十一条 阳明病,法(1)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2)者,此以久虚故也[196]。

注释:(1)法:按照一般规律。(2)其身如虫行皮中状:形容身痒的感觉。

(九)阳明病变证

发黄证

1)湿热发黄证

①茵陈蒿汤证治

第九十二条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1),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2)者,此为瘀热(3)在里,身必发黄[236]。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260]。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4)者,身必发[199]。茵陈蒿汤主之[236]。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注释:(1)热越:即里热向外发越。(2)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3)瘀热:指邪热郁滞。(4)心中懊憹:心中烦闷不安。

②栀子柏皮汤证治

第九十三条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③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治

第九十四条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1)赤小豆汤主之[262]。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2)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注释:(1)连轺:即连翘根;今多用连翘。(2)潦水:李时珍云“潦水乃雨水所积”,取其味薄不助湿气而取热。

2)寒湿发黄证

第九十五条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1)。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注释:(1)谷瘅:瘅通疸;黄疸病之一种;详见《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3)火劫发黄证

第九十六条 阳明病,被火(1),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0]。

注释:(1)被火:火,是指火法治疗;被火,即(阳明热病)用了火法治疗。

(十)血热证

1.衄血证

第九十七条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227]。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202]。

2.下血证

第九十八条 阳明病,下血(1)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2)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3)[216]。

注释:(1)下血:是指月经。(2)头汗出:是里热上蒸所致;热结于血室,不得外越,所以身无汗。(3)濈然汗出则愈:刺期门可泄血分实邪,热泄血散,不结于血室,经气得通,气机宣畅,故全身作汗而愈;这与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道理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