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将“育人”安放在天地自然之中——写在《“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二辑)出版之际
一、主题研讨:校园四季系列活动设计
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上编)
一、问题生成与研究框架
二、史前原生期
三、文明初创期
四、古代经典形成期
五、几点结论
四气调神与生命之道——《黄帝内经》的视角
一、天人相应
(一)上古天真之人的养生之道
(二)女子养生之道
(三)男子养生之道
二、四气调神
(一)春季与养肝
(二)夏季与养心
(三)秋季与养肺
(四)冬季与养肾
三、从四气到五时:季节与藏象的感应
(一)五脏与五时之藏象关系
(二)五脏与昼夜之藏象
(三)五脏与五方、五色、五畜、五谷、五音、五数、五味的藏象
让学生成长更具生命气息——校园四季之秋季系列活动实践感悟
一、“学生活动校历”构建及其价值的再思考
(一)从点状随意走向有序和节律
(二)从有序节律走向基于生命成长的融通与人文
二、校园四季之秋季系列活动的策划与推进
(一)策划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二)推进的主要策略与路径
三、秋季系列活动的实践感悟
(一)在思考与明确校园四季系列活动价值的基础上,要勇于“破”与“立”
(二)活动贴近各学科师生课内外学习与拓展需求,师生认可度高
(三)应“模块化”和“弹性化”设计系列活动,不宜太“精细化”
(四)活动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方式与视角
自然节气生活之小学四季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小学四季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点状,缺乏整体感
(二)叠加,缺乏融通性
(三)割裂,缺乏关联性
(四)笼统,缺乏独特性
二、自然节气生活之小学四季活动的育人价值
三、自然节气生活之小学四季活动的内容架构
(一)内容的结构化
(二)内容的主题化
(三)内容的序列化
四、自然节气生活之小学四季活动的融通实施
(一)多学科全息渗透,创生丰富的生活世界
(二)长短线交织融通,创生核心素养
(三)多方协同推进,创生多样的体验路径
探索校园访春活动,丰盈学校自育文化
一、春立新志,日常节点融通,点亮自育少年的精神世界
二、春蕴诗心,师生活动融通,创造自育校园的全新生活
三、春探奥秘,多学科融通,领悟自育生命的意义价值
整体架构校园四季活动,发挥最大的育人价值
一、把四季的特点和人的成长规律进行横向联系,整体设计校园四季活动主题
二、以校园四季活动的主题为导向,整体架构校园四季的活动内容
(一)精心推进单个的长程活动,让学生感受自己在春夏秋冬的成长
(二)把四季的特色和各种资源相融合,有特色地设计四季活动的内容
(三)注重班主任的个性化创造,创造性地推进校园四季活动
构建学校四季,奏响“成长和弦”
一、借助生态区共研,形成“四季两期一循环”四季活动框架
(一)解析四季内涵,明确推进策略
(二)突破思维定势,建构四季框架
(三)贯通四季节点,凸显校园节律
二、“冬日里的温情”——冬季活动策划
(一)内涵与价值
(二)整体策划与家校联合
(三)仪式策划与季节转换
三、思 考
让孩子们有一个不可忘却的夏天——花园学校嬉夏活动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一、设计思想突出一个“夏”字,围绕一个“嬉”字
二、育人目标要将原有办学理念、特色项目整合融通
三、内容设计体现活动性,做到横向勾连、纵向序列
四、实施策略做到全员卷入、学科整合、家校共育
五、总结阶段关注育人价值与学生活动的延续
匠心创未来:“汽轮娃”创造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来自上海市闵行区汽轮小学校园四季系列活动的实践案例
一、因调研而关注的学生立场与科学研究间的系统设计
二、因整合而触发学科教学与学生成长间的跨界融通
三、因创造而重构师生成长与教育价值的内在关联
四、结 语
诗意校园,孕育生长的力量
一、更新校园活动理念,实现活动策划的“破”与“立”
(一)对学生“活动校历”的再思考
(二)对“节律”内涵的重新构建
(三)对主题节的重建
二、品传统文化韵味,建立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一)从认识二十四节气起步
(二)多角度探索自然
(三)自然与人文水乳交融
三、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探索多校区背景下校园四季活动的策划路径
(一)最初状态——散点汇总
(二)中期状态——有聚有散
(三)实践突破——聚焦综合
四、完善课程建设,明晰校园四季活动的价值定位
(一)厘清自身内涵和价值
(二)确立内在结构和逻辑
(三)形成对外勾连和融合
立足成长需要,重建学校四季生活——以玉律小学四季系列活动的重建为例探索四季活动育人价值
一、反思:基于学生立场
二、重建:着眼育人价值
三、实践:扎根日常生活
四、提升:四季滋养成长
访春——用“跨界”的方式践行“信条”的生命哲学
一、活动内容
(一)春之行——“拥抱春天”
(二)春之美——“比美春天”
(三)春之健——“健与美的较量”
(四)春之声——“四季声音魔术匣”
(五)春之伴——“走进心灵,等待花开”的家校共育
(六)春之绿——“我和种子共成长”
(七)春之舞——“筝情放飞”
(八)春之花——“花儿与少年”
(九)春之诗——“春风十里”
(十)春之探——“春风拂面”
二、活动实施
(一)必修与选修
(二)统筹与分工
三、活动评价
四、活动写真
(一)交流与访谈
(二)畅想与策划
(三)行动与反馈
(四)开放与分享
(五)拓展与延伸
春季主题活动开发——“我们和春天有个约会”
一、底色:诗词诵读
二、晕染:诗词手绘
三、行走:寻找春天
四、色盘:探索春天
五、结 语
跟随四季脚步,感受别样生活——四季活动初探
一、春
(一)认识自然
(二)感受节气
二、夏
(一)又识自然
(二)田园体验
(三)玩转节日
(四)缤纷小食
三、秋
四、冬
节气育人价值的综合开发
一、活动背景
二、学生实际
三、班级发展目标
(一)小笋芽探春系列活动
(二)小笋芽嬉夏系列活动
四、活动推进过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二)活动策划阶段
(三)活动实施阶段
(四)总结分享阶段
五、育人价值与探究方向
探寻有生活味的四季
一、四季系列活动主题的思考与框架的构建
二、基于“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四季活动策划
(一)年段四季活动实施策略的原则
(二)年级四季活动活动案例
三、四季活动的经验与思考
(一)四季活动对生命成长的激发
(二)四季活动对家校生活的更新
创生“第四教育世界”——学生暑假生活研究的价值追求与教育实践
一、“第四教育世界”:从家庭、社区、学校到寒暑假
二、基于特殊性的教育价值取向:生发于学生的暑假生活
三、教育性实践:另一种项目研究的方式
采掇四季,润泽生命
一、观天地——以四季自然笔记为内容的“写节”“画节”活动
二、知你我、会合作: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兴趣活动,合作探究体验成长
(一)春生:生命的萌动,体验生命的新生
(二)夏长:体验生命接受大自然的馈赠,努力成长的过程
(三)秋收:采收生命果实,分享丰收的喜悦
(四)冬藏:保藏生命,积蓄能量
三、建立体验区,激发学生各种感官,寻找在天地间的存在感
二、基本理论研究
教育的研究方式与中国创新
一、西方的教育研究方式
(一)德国与美国的教育研究传统
(二)两种传统的归一:旁观式教育研究
(三)西方学术的实践转向及对教育研究的影响
二、从旁观到介入:中国教育研究方式的创新
(一)中国独特的学术传统
(二)中国教育学的实践自觉
(三)教育学学科立场的再觉醒
三、深度介入式的教育研究
(一)何为深度介入
(二)如何研究
(三)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的可能困境
三、实践研究
学校变革推进中的管理、领导与治理:类型区别与阶段转化
一、管理、领导与治理:发展演变中的关联与区别
(一)基本概念的辨析
(二)基本理论的演变
二、当代中国学校变革推进中的常见管理问题
三、学校变革推进中的管理、领导与治理及其阶段转化
关于“新基础教育”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一、感受要充分
二、表现要丰富
三、认知要渗透
四、制作有创意
五、文化需拓展
“新基础教育”视域下班主任工作育人价值探究
一、“新基础教育”对班主任工作价值的认识
二、“新基础教育”对班级建设的思考
三、实现班主任工作育人价值的内在要求
(一)认识厘清:从感性走向理性
(二)实践依据:从经验走向专业
(三)内生力量:从自在走向自为
四、学派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加拿大姊妹校“跨文化互惠学习”的叙事探究
一、背 景
(一)教育跨文化交流的中国背景
(二)项目概况
(三)“华坪-森瑞姊妹校”结缘及两校起点概况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者的身份与研究方法
三、互惠学习的发展阶段
(一)互惠路径探索期(2013年9月—2014年9月)
(二)非对称互惠期(2014年9月—2015年12月)
(三)对称互惠期(2016年3月一)
四、华坪小学在互惠学习中的成长
(一)建构了“两校自主互惠、多方支持”的交流模式
(二)勾勒了有机整体的办学蓝图
(三)发挥综合型课程的长处,融通了三类课程
(四)探索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双主体交互型”教学模式
(五)开展了一系列“跨文化互惠型”的学生活动
(六)建立了“人员—技术—资源—评价”四大支持系统
五、小 结
比较视角下当前中加两国课堂教学的基本特质研究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二、比较视角下两国课堂教学的基本特质
(一)价值特质
(二)实践特质
(三)文化特质
三、反思与讨论
五、新人新作
课堂空间视角下中加儿童形象的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课堂空间视角的解构与重构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过程与方法
四、中加课堂空间中的儿童形象
(一)中国和加拿大学校课堂空间表征
(二)中加学校课堂空间中的儿童形象比较
五、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