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跨文化交流的中国背景

(一)教育跨文化交流的中国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文化等社会诸领域与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扩大、深入,跨文化交流需求日益增强;而交通工具和交流方式的便捷也为增进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条件。此外,国外移民和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内教育经验创新的需求,也促使我国教育的跨文化交流成为必需。我国政府对此给予了积极支持,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也积极参与其中。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的跨文化交流呈现出日益拓展和深化的发展势头。

总体上看,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的跨文化交流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走出国门,到他国取经,以借鉴为主。但学者们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因每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发展状况不同,国际化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还需要进行本土化创生;同时,其他国家通常并不了解中国教育的状况,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因而易误解我国的教育,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印象。于是,我国的国际化策略逐步调整为“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交流方式,我国教育跨文化交流进入到了第二阶段。“走出去”是指除了向国外学习、借鉴经验之外,我们还主动参与一些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传播中国经验;“请进来”是指我国也积极举办国际会议,邀请国外学者、教师等前来交流考察。这两方面的措施旨在增进教育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学习。最近几年,教育界的跨文化交流又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由以相互“了解与借鉴”为主转向了以“合作与创生”为主,预示着教育的跨文化交流进入第三阶段。比如,高校之间共同申请研究课题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等等。以合作创生为主的跨文化交流相较前两阶段的突破性意义在于,交流双方不只是站在对方外围观察、欣赏或批判对方的经验,然后汲取一部分经验融入自身之中,而是共同创生新经验,这种新经验是基于异质文化的碰撞而生成的,更容易增进相互理解,实现共同提高教育质量的愿望。

但是,就我国目前已有的跨文化交流主体来看,多是高校之间的合作研究,尚缺乏以中小学学校为主体的合作交流与研究,更缺乏理论界、实践界作为共同主体的跨文化交流研究。事实上,中小学校是世界各国基本的教育机构,如果中小学校之间能够直接实现跨文化合作研究,将有助于提升中小学校作为交流主体的自觉性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教育实践效果。在此,我们以上海一所小学在最近10年间的跨文化交流为研究对象,阐述以小学为跨文化交流的主体是如何在跨时空中实现“在地化”跨文化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