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与五方、五色、五畜、五谷、五音、五数、五味的藏象
第三章全面讨论五脏与五方、五色、五畜、五谷、五音、五数、五味的感应,共五节。此为本篇重点,前面两章可以视为本章的准备与铺垫。
第一节论东方与肝木。“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60]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木星),是以知病在筋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61]
肝在五行中属木。肝与东方、木星、青色感应。一般所谓“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麒麟”,与《金匮真言论》所述颜色亦有呼应。肝与目相通,肝血足则视力强,肝血肝气不足则视力衰弱,肝火太旺则目赤。受惊骇则降低肝气,酸味则可压惊。五畜与五谷之中,肝与鸡、麦相应。吃鸡、麦可鼓舞肝气。[62]肝病都发生在头部(易头痛或偏头疼)。肝血肝气衰弱则导致筋骨无力,“病之在筋也”。民间有“青筋暴跳”之说,青与肝筋相关,“青当筋”也。[63]《四气调神大论》则云:“肝气衰,筋不能动。”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中,肝与角共振。河图之数与五行相配:“三八木,二七火,四九金,一六水,五五土。”[64]或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65]肝与“三”和“八”数目有神秘的联系。[66]听角音[67],与三八数字打交道,闻臊味(膻味),可提肝气。
第二节论南方与心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火星),[68]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二七火),其臭焦。”
心在五行中属火。心与南方、火星、红色感应。红色可提升心气。治疗心血管病的药材如赤芍、丹参、红景天等亦为红色。“开窍于耳。”[69]血气足则耳肥大圆润,耳干枯则提示血气不足。“病在五脏”,心与五脏相连,心为五脏之君主,心病则五脏皆衰。苦味比如苦瓜、苦菜之类可降心火。五畜与五谷之中,心与羊肉、黄米(黍)相应。吃羊肉、黄米可补心血。心病多发生于血脉(心血管病)。听徵音,与二七数字打交道,闻焦味或烟熏味,可提心气。
第三节论中央与脾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土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五五土),其臭香(芳香醒脾)。”
脾在五行中属土。脾与中央、土星、黄色感应。黄色能调动脾胃的消化功能。中医健脾胃的药材如黄氏、党参、人参等亦为黄色。脾胃与口舌相应。脾胃不健则舌苔。口舌与口唇相连,口唇厚显示脾胃健,生殖力较强大。口唇薄或口舌干枯、唾沫横飞、睡眠流口水则提示脾胃不健。甜味健脾胃,但过多甜食则伤肾(土克水)。《五脏生成论》云:“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适当接触泥土,与泥土打交道,益于脾胃。中医甚至用“灶心土”(亦称“伏龙肝”)治疗脾胃。五畜与五谷之中,脾与牛肉和小米(稷)相应。吃牛肉和小米可补脾胃。脾胃病多发生在肌肉(比如肌肉萎缩)。听宫音,与五和十数字打交道,闻香味,可振奋脾胃。
第四节论西方与肺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肺在五行中属金。肺与西方、金星、白色感应。西方与白色共振(比如西方人的肤色、婚纱颜色等)。补肺气的中药、贝母、白梨、山药等往往为白色。肺与鼻相通,感冒咳嗽则预先显示为鼻塞。背部受风寒或受伤则伤肺。露肩养眼,但不如披肩养身。吃辛辣的食物可驱散寒气(《伤寒论》推荐“黄麻附子细辛汤”)。五畜与五谷之中,肺与马、稻米相应。马肉与水稻皆凉性,吃马肉、黄米可滋补肺气。肺病多发生于皮毛。听商音,与四和九数字打交道,闻腥味,可提肺气。
第五节论北方与肾水。“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70]
肾在五行中属水。肾与北方、水星、黑色感应。黑色可提升肾气。补肾药材或食材往往为黑色,比如黑木耳、黑茶(以普洱茶为代表)。[71]“开窍于二阴。”人有九窍,七窍暴露于头颅,另两窍尿道与肛门属隐秘部位,主管大小便。肾气不足则大小便失禁。肾与谿相连,肾水不足,则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相关的肌腱失灵、发病。民间因此而有“人老先老膝”之说。咸味可润肾。[72]五畜与五谷之中,肾与猪肉、豆(豆与肾的形状相似)相应。吃猪肉、豆可补肾。肾病多发生于骨头(比如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白血病)。听羽音,与一和六数字打交道,[73]闻腐味,可固肾、提肾气。[74]所谓“其臭腐”,亦暗示肾水与大肠关系密切。“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而“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承担由小肠分化出来的各种浑浊糟粕并化腐朽为神奇,将各种腐朽之物化为肾精肾气。[75]
最后为本篇小结,重点向有志于学医问道者(而非患者)提供诊脉的建议。“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逆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在诊断病情时,西医重视解剖、验尿验血、透视,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传统强调诊脉。诊脉的重点在于“谨察五脏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通过切脉(按尺寸)的方法,观“浮、沉、滑、涩”不同的脉象,然后辨别施治。“阳病阴治,阴病阳治”,“以右治左,以左治右”。[76]
中医强调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与藏象论,有志于此者,其人可教,使得真传。怀疑者,勿教勿授。“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77]此为中医之道,亦为中医教育之道。
【注释】
[1]作者简介: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2]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之中,《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皆由《黄帝内经》派生。《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问答形式阐释《黄帝内经》精义,相传为扁鹊所作。《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之六经受寒的伤寒理论发展而成。《神农本草经》虽然与《黄帝内经》无直接联系,但本草论与《黄帝内经》之道法自然暗合。李时珍后来依据《神农本草经》发展出《本草纲目》。
[3]每卷大致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素问》每卷一般为四篇,最多六篇,偶尔也单篇作为一卷。而《灵枢》每卷最少三篇,最多十二篇。
[4]也有人认为,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说。“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与此有关。详见:黄帝内经[M].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前言.
[5]《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6]《黄帝内经》之黄帝向岐伯请教,类似《庄子·在宥》之黄帝拜见广成子。
[7]此处所谓“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与《老子》二十一章呼应:“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8]论古人的顺序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论今人的顺序是,食饮无节、作劳无节、起居无节。作劳无节即“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然后提出“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并归纳为“起居无节”。
[9]《黄帝内经》之“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与《庄子·刻意》呼应:“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后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说。详见:北宋苏洵之《心术》。
[10]《庄子·刻意》云:“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
[11]《黄帝内经》之“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与《老子》八十章呼应:“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2]素问·生气通天论。
[13]素问·玉机真藏论。
[14]郑板桥《竹石》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化风。”
[15]《庄子·在宥》则云:“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16]禅宗的办法则是:“饥则食,困则睡”;“物来则应,往者不留”。详见后文有关禅宗的讨论。
[17]在动物界,服饰(雄性动物的羽毛)是性爱的竞争手段。
[18]有人由此认为“察同”与“察异”显示了东西文化的差别。详见:严火其.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对东西方科学的一种哲学解读[J].江海学刊,2002(6):50—56.
[19]按照中医的思路,无论男女,若牙齿和头发质量不好或遗尿,则须补肾。由于甜食对肾气的充盈有抑制作用,所以要少吃甜食。详见:徐文兵.《黄帝内经》现学现用[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6—107.
[20]肾气来源于精气。补精的最佳途径是多吃粮食,以粮食(如五谷、红薯、土豆等)为主食,以瓜果蔬菜为副食。粮食是种子,聚集了植物的精气。瓜果和蔬菜不是种子,只能做补精的辅助。从中医的视角来看,一切不能做种子的食物,比如杂交水稻、转基因粮食,其营养皆不如能够做种子的食物。
[21]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上古天真[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13:164.
[22]养鸡场为了提高产蛋量,常用的方法也是增加光照,在鸡舍挂大灯泡。详见:徐文兵.《黄帝内经》现学现用[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6—107.
[23]因皮肤柔嫩,吹弹得破,21岁前后的女子不需要化妆。相反,21岁前后的女子化妆则会显得早衰。
[24]肠胃功能不好直接导致气色不好。反之,若面部气色不好甚至出现刀疤脸,则说明肠胃功能不好。就此而言,35岁是可能开始出现“胃寒”“胃疼”的年龄。
[25]为了防止提前出现“面皆焦,发始白”的现象,须“养胃”尤其是“暖胃”。少冷饮冷食,多热饮热食。中医重视红枣、生姜、桂枝汤、柴胡汤等食材和药材,甚至发展出“温补学派”。
[26]《黄帝内经》有“五脏六腑”十一官、“六脏六腑”十二官两种说法。《素问·六节藏象论》论及五脏(心肺肾肝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六脏六腑是为了与十二经脉相应。五脏与五腑相表里,第六脏(膻中或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在《黄帝内经》中,第六脏有时为膻中,有时为心包。《素问·灵兰秘典论》论及十二脏“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增加了第六脏膻中。第六脏在《灵枢·经脉》那里则为“心包络”。第六脏在《难经》那里被视为“命门”:“五藏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藏有六也。”有关“藏象”以及“六脏六腑”的更多讨论,详见:沈丕安.《黄帝内经》学术思想阐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88—189.
[27]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长牙齿的年龄也是长出理性的年龄。在此阶段,可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若此阶段不建立规则,则此后很难建立规则。
[28]《庄子·刻意》云:“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29]《庄子·齐物论》称之为“吾丧我”。
[30]《黄帝内经》一般为问答篇(或对话篇),唯《四气调神大论》和《素问·宣明五气篇》等极少的篇章呈现为独白而没有问答。
[31]阳历以太阳变化为根据,中国人以阳历(公历)作为劳作(耕种)的节奏。阴历以月亮的变化为依据,中国人以阴历(农历)作为情感生活的节奏,以此划定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劳动为阳,情感为阴。阴历的闰月是为了使阳历之立春与阴历之春节的日期接近。
[32]春三月的“发陈”既可能显示为推陈出新,生机勃发,也可能显示为推陈出旧,诱发出各种疾病或抑郁症。
[33]或许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一是与睡眠相关的养神;二是与情感欲望相关的养精;三是与饮食、动静习惯相关的养气。
[34]《素问·调经论》亦有类似的说法。
[35]有人认为:“白天都是意识行为,里面的神都被压着呢,只有晚上意识灭了,神才开始工作了。如果结果你晚上还不睡,还不让神工作,最后神就跟你拜拜了,黯然伤神,一走了之。”详见: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金匮真言(上)[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14:8.
[36]《论语·先进》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所述,也可能与上巳节相关。西方情人节的时间在2月14日,正好也在立春之后。
[37]之所以“秋后问斩”而不“春夏问斩”,亦出于春夏为生发而秋天为肃杀之自然节奏的考虑。
[38]程颐为宋哲宗皇帝的老师时,曾发生“谏折柳”事件:“一日,讲罢未退,上(哲宗)忽其凭槛,戏折柳枝。先生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上不悦。”详见:《伊川先生年谱》。
[39]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四气调神[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13:111.
[40]广东人由此而重视冬至,严阵以待,素有“冬至大过年”之说。
[41]《诗经·秦风·蒹葭》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2]据说吃甜食可以忘忧,“巧克力能治失恋”。详见: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四气调神[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13:141.但过度甜食容易导致肾气不足。
[43]据说秋季进食山药,能补肺,并进而促进头发生长。而且,最好连皮带须一起吃。连皮带须的山药类似人的头皮和头发。按照“取类比象法”,吃核桃壳补脑,因为核桃的长相类似人脑。详见: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四气调神[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13:137.
[44]有关“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黄帝内经》研究领域存有争议。张介宾的解释是,“孤阳上亢,而闭塞乎阴气”。详见: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5.也有人解释为:“流畅的阳气,就会闭塞不通,沉浊的地气,反而遮蔽光明。”详见:黄帝内经[M].杨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30.种种解释,皆与“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有出入。
[45]《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46]《管子·枢言》则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47]按照阴阳平衡的原理,居住的房屋宜大小适中,方位适当。房屋太小起居不方便,太大则多阴,台高多阳。卧室最好有窗而通风,坐北朝南,可接纳阳光或月光。床与窗户保持适当的距离:阳光或月光照射到床的边缘即可,保持房间阴阳各半。完全无光或邪风穿堂而过则多阴,“多阴则厥”。光太多或闭塞无风则多阳,“多阳则痿”。床前明月光即可,满床月光则不可。
[48]又由于六经包括手六经和足六经,共计十二经。
[49]《素问·举痛论》则云:“怒则气上,喜则气馁,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大喜、大怒、大忧、大思、大悲、大恐、大惊必致病。其中,“喜则气缓”,问题尚不严重,“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最严重的情志为“怒”。“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50]有人注意到《金匮真言论》论“经脉”(经脉与藏象相关),“故首提曰经有五风,末结曰善为脉者”。详见: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1)[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25.
[51]《春秋繁露·五行之义》重申此说。
[52]有人提出:“很多打着某某专家幌子的人,说献血没有害处,而且还能促进血细胞的分泌——越献血,血越多。这就是灭绝人性,睁着眼睛说瞎话了。”详见: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金匮真言(上)[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14:262.
[53]一年四季,如人之一生。少年(含婴幼年)为春,青年为夏,中年为秋,老年为冬。
[54]《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亦有类似的说法:“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55]《素问·脉解篇》则云:“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56]有关胃寒、肾寒导致精神疾病的更多讨论,详见:严世芸.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0.另参见:曲黎敏.黄帝内经·生命智慧[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21—122.
[57]详见赵献可之《医贯·内经十二官论》。另参见:严世芸.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1.赵献可强调肾与命门,堪称“东方之弗洛伊德”。
[58]睡眠的起始与结束时间可随地域、季节(尤其是夏季和冬季)有所变化。
[59]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109.
[60]亦有人认为“藏精于肝,故病在头”。详见:黄帝内经[M].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49.
[61]《管子·四时》和《管子·幼官》《管子·幼官图》《礼记·月令》亦有类似的说法,《管子·四时》云:“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管子·幼官》和《管子·幼官图》则云:春则“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夏则“君服赤色,味苦味,听羽声,治阳气,用七数”;秋则“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治湿气,用九数”;冬则“君服黑色,味咸味,听徵声,治阴气,用六数”;五和时节则“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管子》和《礼记》有关“角、羽、商、徵、宫”等五音的说法与《黄帝内经》略有不同。
[62]禽类分两类:沾水的偏寒,比如鸭子;不沾水的偏热,比如鸡、麻雀、鹌鹑、鸽子等皆能“鼓舞肝气”。据说,麦子之所以能补肝血肝气,是因为麦子最早返青,东方青色,易入于肝,且有麦芒尖锐。生发力强之物往往带刺。若肝血肝气旺盛,则吃带皮的麦饭或吃荞麦。任何植物的表皮和它的种子都有相反的作用,比如,若吃荔枝上火,用荔枝壳煮水喝则降火。详见: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金匮真言(下)[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14:31—32.
[63]素问·五脏生成。
[64]有关“河图洛书与中医理论”的更多讨论,详见:沈丕安.《黄帝内经》学术思想阐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5.
[65]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12.
[66]黄帝内经[M].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49—50.据说三与八是肝气弱的人的吉祥数字。尚不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否与此有关。
[67]我国古代音乐之“宫、商、角、徵、羽”类似简谱中的1、2.3.5、6。宫接近1(Do),商接近2(Re),角接近3(Mi),徵接近5(Sol),羽等于6(La)。
[68]民间有“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之说。
[69]亦有人认为“开窍于舌,藏精于心”。详见:黄帝内经[M].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50.
[70]《素问·六节藏象论》重复《金匮真言论》有关肝、心、肺、肾、脾的解释,比如,“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71]普洱茶分青饼和熟饼。青饼为生普,熟普是经过腐朽发酵的黑普。
[72]苦味使肾坚固,而咸味使肾润滑。此外,《黄帝内经》也有“辛”润肾之说。《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73]中药以“六一散”(主要成分为滑石和甘草)利尿、退烧。“六一散”亦与“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观念相关。
[74]按“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的思路,若适当吃臭豆腐、奶酪、酸奶、榴莲、腌鱼、酱菜、咸猪肉或腊肉可固肾,提肾气。《论语·述而》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所收“束脩”,可能为腊肉。据说腊肉、腊肠、腊鸭皆可补肾,但鸡肉为火性,腊鸡类似火上浇油,“近似于毒药”。详见: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金匮真言(下)[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14:200—206.
[75]《庄子·知北游》云:“道无所不在。……在屎溺。”中医亦以童尿为活血化瘀之用。相反,现代商业美容推行所谓“洗肠”会损害大肠以及肾精。
[76]《素问·缪刺论》称之为“缪刺”。
[77]也可将“非其人则不教,非其真则不授”两句理解为:患者若不真诚信任中医之道,则不提供教治、救治之道。另外,此处“阴阳表里,雌雄之纪”,是对前面“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的重复与强化。“一逆一从”,则是对《四气调神大论》的呼应:“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