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 结

五、小 结

最初,姊妹校建设的目的是探索一条为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服务的低成本、可持续的跨文交流路径。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姊妹校的跨文化交流都是持续而深入的,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跨文化的交流在“华坪-森瑞姊妹校”似乎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但我们知道,所有这些都不可能是自然产生的。我们作为大学研究人员,虽然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不直接干预两校的交流,但研究生志愿者的参与间接推动着两校的跨文化交流。就华坪小学而言,他们是上海的窗口学校,日常生活非常忙碌,基本上想不到跨文化交流的事情,因为跨文化交流并不是其日常教育生活的必需品,所以随时可以承担起,也可以随时放下不管。因此,如果不是两校近10年的交往情谊,以及研究生志愿者的促进,两校的跨文化交流能否像今天这样有深度而持续地进行,需要时间进一步验证。

此处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2014年,瑞伊老师因看到益民老师开展的水文化课程而开始在自己的班级也开展水文化教育;2016年3月她访问华坪小学时,益民老师为表达两校师生对水、生命、世界、友谊的共同美好愿望,请华坪小学的孩子们绘了一幅“愿景图”,并赠给了瑞伊和汉妮老师。两位老师将之带回国,又请森瑞学校的孩子们继续在这“愿景图”绘上了他们对水、世界、生命和友谊的理解与美好愿景(如图10所示)。2017年5月华坪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又看到了这幅独一无二的美丽愿景图,并将其带回了华坪小学。

图10 姊妹校孩子们的世界、水、生命、友谊和未来的“愿景图”

从这里,我们应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对于参与者的意义呢?我们发现,姊妹校的师生们通过持续的跨文化交流,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一次个人演变,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新的个人文化,教师们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所带来的不断增长的多样性,跨文化交流的经验为教师们提供了新的文化学习、自我意识和个人成长的通道,为重新创造一个跨越自身文化界限的成长提供了可能性。参与者在其中不知不觉会从一种文化身份,变成了一个融合更多文化的跨文化身份,这种身份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跨文化世界,在跨文化群体之内寻找自我和他人的真实性,这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能够超越特定的文化范围,并且能够把看似多样的文化元素包容并融合到自己独特的世界之中,它也是普通大众把自己拉出“习常性文化知觉”进行自觉的文化表达的良好途径。因此,虽然它未必是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其意义仍不可小觑。

【注释】

[1]本文是加拿大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会(SSHRC)资助项目“中国-加拿大教师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惠学习研究”(No.895-2012-1011)成果之一,并得到华东师范大学的支持。经华坪小学校长的授权,本文中的华坪小学校名为实名,人名为假名;加方学校的校名为假名。

[2]作者简介:卜玉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以及教育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齐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15级博士研究生;钟程、朱园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

[3]Xu&Connelly.Reciprocal Learning between Cananda and China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Partnership studies of Practice in Culture Context[J].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17,12(2).

[4]Xu&Connelly.Reciprocal Learning between Cananda and China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Partnership studies of Practice in Culture Context[J].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17,12(2).

[5]Xu&Connelly.Reciprocal Learning between Cananda and China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Partnership studies of Practice in Culture Context[J].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17,12(2).

[6]Yang,Q.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Canada-China sister school partnership:the experience of one New Basic Education school[J].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17,12(2).

[7]卜玉华.共生理论视角下我国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学校生态群”模式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4).

[8]Connelly,F.M.,&Clandinin,D.J.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0,19(5).

[9]D.瑾·克兰迪宁.进行叙事探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