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夏季与养心

(二)夏季与养心

第二章为“夏三月”,始于立夏,终于立秋。

夏主“长”,“此谓蕃秀”,草木茂盛而秀美,逆之则伤心。“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此前只是“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变化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天地之气上下交流(同时也暗示阴阳交合),开花而结果。立夏之后有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所谓小满,暗示夏熟作物的籽粒将要饱满。所谓芒种,暗示有芒植物的收获和播种。夏至之后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为四季中最热的时期。

与春三月相呼应,夏三月同样有三个要点。

第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此呼应春三月之“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所谓“无厌于日”,特别强调不回避夏之热气,不躲避太阳的光热,以便使身体聚集足够的“阳气”。瓜果若无足够的光照与热气,则瓜果既无光泽也不甜美。同样,人若无足够的光照与热气,则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

第二,“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以此呼应春三月之“被发缓形,以使志生”。“使志无怒”的字面意思是夏三月不宜制怒、憋闷气。宁可愤怒,不可制怒。怒者,上为奴,下为心,使心为奴,怨怒之气处于未发之臣服、隐忍状态。愤者,左为心,右为贲,心中之气向外,“虎贲”而出(贲通奔)。若使志无怒,不压抑,则可望“华英成秀”。相反,若压制怒气,长久憋屈,则可能郁积而成肿块。

不仅如此,“使志无怒”还隐含了更重要的意义。“志”即情志,“怒”即怒放之前的压抑状态。这样看来,“使志无怒”隐含了“示爱”“求爱”的意义。春三月为“发情期”,夏三月宜继之以“怒而放”。春三月提醒“以使志生”,夏三月则向前迈进一步,强调“使志无怒”。若有情爱之“怒放”与“虎贲”,则可望拥有未来之开花结果,“使华英成秀”。

第三,“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以此呼应春三月之“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正因为前面“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关乎情爱之事,后面便紧接着提出“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让体内热气外泄抒发,让热气由内而外冲出去,就像急着要去会见在外面等候的爱人。夏汗不出,秋则“风疾”。《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为了让热气抒发,须减少冷饮、冷食、冷气。一旦制冷,则气不得泄。夏三月身体扩张,毛孔开放,体内寒凉,反倒应该进食发热的食材。民间因此而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有人建议,即便进食海鲜、鸡肉等寒性食物,宜佐以热性的配料,比如芥末、生姜、黄酒、白酒(不是啤酒更不是冰镇啤酒)。[39]现代人之所以出现种种疾病,除了以强烈之灯光破坏夜晚之幽暗与阴气之外,更严重的问题是,人以空调、冰箱隔离和破坏夏之光照与热气(否定空调、冰箱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自然的避暑行为,动植物亦有避暑行为)。人在冬天很少受凉得病,反倒在夏天容易受寒、感冒。

接下来是夏三月之小结。既有情爱之“怒放”,又有“使气得泄”,如此才是顺应“夏长”“养长”之道。若不“使气得泄”(尤其是夏季摄入过多的冷饮冷食导致的隐疾),则“秋为痎疟”。若既不积累足够的阳气,也不情感怒放,则不仅伤心(喜之过度或不足皆导致伤心),且无开花结果之收获,“奉收者少”。无论郁气聚积,还是情感压抑,皆可能导致“冬至重病”。“冬至病重”既指夏季埋下的隐疾在冬季发作,也指夏季的隐疾在阴气最重的冬至(一般为12月22日)前后几天发作。[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