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与昼夜之藏象

(二)五脏与昼夜之藏象

第二章分三节,讨论五脏与一日之中的昼夜变化的藏象。

第一节讨论一日之中的昼夜变化及其藏象。“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金匮真言论》开篇已经将四季扩展为五季,在夏季中增加了长夏。可是,为何讨论一日之昼夜变化时仍然只分四个时段?

其实,按照四季扩展为五季的原理,一日四段亦可扩展为五段。“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可分两段:一是“阳中之阳”,二是日中或午时(11点至13点),可称之为“阳中之长阳”(相当于四季之长夏)。古人之所以讲究“午门问斩”“午时三刻问斩”,皆为利用“阳中之阳”以及“长阳”。中医之所以强调子时之前必须睡觉,则因为子时为“阴中之阴”、阴阳交替的时刻。

有关一日之四段与一年之四季的类比,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有更明确的解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53]一年四季如一天之上午、中午、下午和夜半。夜半如冬,万籁寂静,阴气滋长,适宜“伏匿”而“养藏”。[54]

第二节承接“故人亦应之”,讨论五脏六腑的阴阳关系。“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第三节是对第二节的补充说明,重点关注“阴中之阴”和“阳中之阳”,并由此强调肾与心的养护。“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人之五脏与一年之五时、一日之五段相呼应。五时和五段之中不仅有阴阳,而且有“阴中之阴”和“阳中之阳”。同样,五脏六腑有阴阳,五脏(肝、心、脾、肺、肾)为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阳。而且,心为“阳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一年五时与一日五段之中,冬夏两季、子午两个时辰的养护最重要。与之相应,五脏之中,肾与心的养护最重要。肾与心皆有“君主”气象。

一般而言,《黄帝内经》强调养心。《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心主“胃足阳明之脉”。《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定,贲响腹胀。”[55]“心病”包括两种:一是心脏疾病;二是精神疾病。就精神病治疗而言,西医推荐心理医生或采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抗焦虑药甚至电休克治疗,而中医治疗关注五脏尤其是胃寒、肾寒的调理,使其经脉畅通。[56]

《黄帝内经》虽然明确提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但同时又强调:“精(肾精)者,身之本也。”后世一般相信心为君主之官,但也有人认为君主之官并非心而是肾以及与肾相关的命门。肾或命门是主宰十二官之“真君真主”。[57]按照《黄帝内经》所强调的一年五时、一日五段和人体五脏的天人相应关系,养肾的最佳睡眠时间应该在“合夜至鸡鸣”(23点至5点,含子时、丑时、寅时三个时辰),此为“阴中之阴”。这样看来,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皆为“肾经当令”。[58]有人认为,子时胆经当令,丑时肝经当令,寅时肺经当令,卯时大肠经当令,辰时胃经当令,巳时脾经当令,午时心经当令,未时小肠经当令,申时膀胱经当令,酉时肾经当令,戌时心包经当令,亥时三焦当令。[59]这些说法在《黄帝内经》中找不到足够的根据。按照《金匮真言论》的思路,整个晚上的睡眠时间皆为“肾经当令”。就此而言,虽然民间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法(这是就生发的视角而言),但从养生(准确地说是“养藏”)的视角来看,“一年之计在于冬,一日之计在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