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寻找春天

三、行走:寻找春天

玩是孩子的天性,春游是每个孩子心中的渴望,大自然更是一本天然的教科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穿越千年的教育场景,是最浪漫的画面,也是我心中渴望尝试的经历。

我们学校和巩义市石河道公园一路之隔,10分钟的行程就可以抵达。那里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花色,竞相开放,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天然的资源,和孩子们行走在赏春路上,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求知的经历,也是孩子心中久违的渴望。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心中对春天的向往和渴望,孩子早已考察好了:石河道公园的梅花开的正好,是赏梅的最好时光,那就行走在路上吧!

2017年2月16日,星期四,开学的第四天,当别的班级还在稳定之中时,我们班利用午休时间,相约家长志愿者,已经行走在寻找春天的路上了。我们一路欢歌来到了石河道公园赏梅花。一段暖暖的午后时光,两个小时行走在春天的旅途中,孩子拥抱着春天,跟着春天的步伐,行走在路上。由于孩子的感知,内心才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孩子们笔下的梅花才会那么生动无华,春天就在孩子的足下。

石河道公园赏梅花

巩义市子美外国语小学六(1)班 张明仁

开学第一周,星期四,我们六(1)班全体同学在数学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来到石河道公园的梅花区和春天“约会”。

到了石河道公园以后,我们先在小亭子里照了一张“全家福”。然后,张老师说:“同学们,马上我们就到梅花园了。一会儿到了梅花园之后,大家要观察梅花有多少种颜色,还要观察一下梅花有多少品种。可以小组合作来找一找哦。”我们组收到任务之后率先跑到了梅花园,组长分工后,我们开始分头行动,有人数梅花的颜色,有人观察梅花的品种。

我来到梅花树旁边,认真地观察起来。这里的梅花有黄色的、红色的和绿色的,每朵花瓣都是小小的,厚厚的,感觉像有一层蜡浇在了花瓣上一样。听说野生的梅花的颜色大多数都是介于黄白之间,并有红、褐、紫等颜色的斑点;还有一些种类的梅花花瓣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至于梅花的花竟然是白色的,真特别。

我观察到梅花园中有很多品种,可惜我只认出来三种。第一种是素心梅,它的花瓣细长得像一个椭圆,花瓣又向后翻卷,淡黄色的花,花心像雪花一样洁白无瑕,真是素雅。第二种是金钟梅,它的花瓣比较大,也是黄色,形状像个钟,长了好多层花瓣,真是“梅如其名”呀!另外,我还闻到金钟梅有非常浓的香味。第三种是狗牙梅,它的花瓣是尖尖的,但是很小,花瓣的边上是淡黄色,花瓣的里边有紫色的条纹,香气非常淡,不仔细闻几乎闻不到呢。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非常快,不一会儿工夫一中午的时间就过去了,我们不得不在老师的带领下回到了学校。尽管我回到了学校,但还是对美丽的梅花念念不忘,我一定要在周末带爸爸妈妈也来赏梅花,让他们也来感受春天。

李家成在《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一书中指出:“班级日常生活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处于不断的生成与发展之中;学生的发展同样在这一动态中绵延、发展,……就过程而言,学生的实践是真实的学生与世界的互动,创生出学生的具体生活过程。就外部结果而言,学生的实践所创生而出的生活世界,提供着学生发展的资源,体现着学生发展的质量,并生成着新资源与新平台。”[2]吴亚萍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型研究》第二章第一节提出“交互反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过程生成’,即通过教师的倾听和捕捉、点拨和组织,使师生向着有效高质量的目标‘互动深化’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可能出现动态生成出许多新资源,包括新的问题、新的认识,新的方案等等。”[3]

在“闻着花香去寻梅”的活动后,晚上,我辅导二年级的女儿写日记时,突然发现:我和女儿在网上搜集蜡梅的资料与中午在梅园看到的有所不同。我隐隐约约记得所属的科不同,于是,赶快问“度娘”:梅花和蜡梅有何不同?我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弄清梅花和蜡梅的区别,就告诉孩子“赏蜡梅”了。正是由于这个错误资源的产生,让我陷入了思考:为什么不将错就错,开一个“闻着花香去寻梅”的分享交流会呢?于是就有了更加精彩的一个主题班队活动——梅花和蜡梅的区分和不同。令我意外的是,我的将错就错,歪打正着,孩子们的兴致和投入,形成了这个春天的另一处靓丽的风景。各小组摩拳擦掌,快速分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春天再一次从蜡梅vs梅花开始了。我们班上又掀起研究梅花和蜡梅的高潮。

春天的脚步跟随着孩子们,各小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分享。孩子们从梅花和蜡梅的颜色、种类、分布范围、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园林用途、药用价值……侃侃而谈,还谈到植物文化、植物的内涵。最让人惊艳的是孩子搜集的梅花的诗词,再次丰富了诵读活动的资源(如陆游的《梅花绝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王安石的《梅花》、杨万里的《探梅》、李商隐的《忆梅》、王冕的《白梅》、齐己的《早梅》等),在这春暖花开之际,孩子们聊起千古绝唱的诗词仿佛回到了把酒当歌的岁月。

这项活动在我的误打误撞之下,将错就错之中,竟然让孩子这么喜欢这么执着地研究。他们研究了植物特征,又研究了相关诗词,在文化气息浓厚的班级,孩子们对周围的环境具有特有的敏感,对所有的事物充满好奇。这样我们的班级形成了一种属于我们班独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