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过程与方法
2025年09月26日
(二)过程与方法
2017年3月,课题组首先进入翡绿小学开展研究。课题组通过预研究,考虑到尽量减少对毕业班教学的干扰和儿童表达能力的影响,最终选取了四年级的一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并动员该班任课教师与部分学生参与学校生活拍摄。后期,在对视频图像的选择和剪辑过程中,我们将视频资料呈现给该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海内外学者,并围绕视频展开访谈,访谈内容既包括对视频中的学校生活的意义解释,也包括对视频中具有中国学校生活典型性的判断。结合访谈,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截取并整合了以进校、早读、升旗仪式、大课间、课堂教学、午餐午休、夕会、放学为主题的8组镜头。2017年5月,课题组进入森瑞学校开展了考察活动。课题组考察了森瑞学校两个一、二年级班、1个四、五年级班和1个八年级班共4个班级,录制了包括语言、科学、数学、中文等在内的10节课,收集了约950分钟的课堂生活视频资料。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运用这些视频资料?视频图像作为研究方法的价值又在哪里?视频图像从单纯的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的转变,是社会科学研究力图“还原”生活世界的一种尝试。在教育学研究中,视频图像在为我们提供丰富、可靠的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的数据资料以外,其中蕴含的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也为我们考察和阐释教育主体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提供了“入口”,“为教育研究者了解学校日常生活、追踪校园文化实践、把握教育的时代变迁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与可能”。[11]据此,本文采用视频图像分析的方法,着眼于视频图像中的主体的身体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及主体间的教育性互动行为,结合对两国教育现实发展状况、社会文化因素和历史发展的把握,对视频中蕴含的儿童形象、课堂空间及社会文化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