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了“两校自主互惠、多方支持”的交流模式

(一)建构了“两校自主互惠、多方支持”的交流模式

显然,跨文化交流首先要思考的是交流方式问题,要克服跨文化交流所遇到的若干困难,比如语言、专业、时空差位等,所以,参与姊妹校的交流主体并不局限于两校本身,还包括中加两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高校研究者、研究生助理、地方教育局、家长等多方力量。其中,两所姊妹校是跨文化交流的主体,双方在自主交流中进行互惠学习。多伦多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者分别作为姊妹校一方的学术支持力量参与姊妹校合作计划的制定和推进。同时,闵行区教育局与多伦多教育局的行政支持也保证了互惠活动的持续开展,两地教育局曾直接参与过交流。两所学校周边的社区以及学生家长也在互惠交流中作出了贡献。“两校自主互惠、多方支持”的交流模式组织架构如图5所示。

图5 姊妹校跨文化交流组织示意图

姊妹校的交流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即时交流与定时交流相结合。定时交流是指两校教师主要利用网络视频,结合双方互惠活动的开展进度,在学期初和学期末的工作计划和总结会议的基础上,保证每个月至少一次的互惠活动交流。即时交流,是指姊妹校教师利用QQ、微信等软件进行即时交流。此外,两所学校还将可共享的资源放在同一网络平台上,供交流主体随时获取和分享。即时交流与定时交流两种交流方式的结合也体现了两校交流呈节点计划与日常推进的特点(如图6所示)。二是群体交流与个体交流相结合。随着姊妹校双方互惠交流的主题不断扩展,内容不断丰富,方式不断增多,交流活动的辐射面也越来越大,呈现出群体交流与个体交流相结合的特点,提升了姊妹校多主体间交流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了交流频率。在群体交流方面,主要包括:(1)双方校长、结对教师的基于工作计划制定、推进和总结的群体交流;(2)双方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展开基于活动的交流,如“世界水日”活动。在个体交流方面,姊妹班学生通过信件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孩子们用喜欢的方式(文字、绘画等)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通过百度云、邮件或友人抄带的方式寄给对方。

图6 节点计划与日常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