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知要渗透

三、认知要渗透

音乐学科有着自己的一套符号体系,也有着一套课堂教学的工具、策略和话语系统。提高学生的乐理和对音乐符号的准确掌握、简明灵活地运用是音乐学科育人的基本内容。但是,对于一种枯燥的符号系统,如果简单地讲述容易让学生厌烦,缺少兴趣,特别是有的音乐课堂干脆用一种考试的方式,就更让学生感到恐怖和不适应。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音乐符号如休止符、附点、轻重、快慢、调性以及音乐的特有的一套评价话语系统,最好的方式是以巧妙地不知不觉地渗透方式让学生习得。最常见的是通过视频、字母等形式直接在欣赏作品时予以呈现和强化,而更主要的是要老师在课堂的问答、互动、评价、示范等多种环节中予以渗透式地运用,因此,音乐课堂上的教师评价语言要惜字如金,不是简单的“好好好,你真好!”“棒棒棒,你真棒!”的毫无音乐性的回应。当然,有的老师把这样的评价都变成了儿歌,则是一种教学智慧。因此,音乐课堂上的老师的回应必须自然地将音乐符号和乐理知识渗透式地融入课堂反馈评价环节之中。同时,需要根据作品本身挖掘音乐符号的表现和创作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表演的空间。比如在导入环节中,可以通过聆听大自然中不同的声音,进而进入“火车查查查”的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感受;也可以通过仿生模仿等方式听出是什么动物来了,进而促使学生感受狮王来了的音乐表现方式;也可以通过对歌曲歌词本身的挖掘,进而在每个乐句结束时,利用休止符号的暗示作用,激发学生去想象用什么动作或表情表达歌词的意义,从而体会作品本身将休止符放在句末的用意等,都是可以“做文章”的地方;有的歌曲由于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一个句段的充分体会模仿表演,体验劳动人民生活的乐趣;对于属于地方文化的歌曲、民歌等中的某个句子或歌词,可以通过放大环节,加大表演、体验、多角色扮演或反复体会乐曲特点等方式,充分展开对音乐特点或形式风格的研讨。总之,音乐教学不能在课堂上平均用力,而更多地需要考虑“文章”做在哪里?是通过一个乐句的充分聆听、表演、补充,还是抓住乐曲本身最有趣味的地方,最能给学生以多种想象空间、多种表现可能的地方,将这些环节打开,予以重点教学,都是更加集中且有范例性的综合渗透多种音乐元素的一个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