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呈现出的全方位变革态势带动了学校教育变革的持续深入,学校生活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此背景下,对当代我国儿童的学校生活状态进行考察成为认识、反思和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关键。在教育学研究中,人的形象一直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基石。对人的形象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因此,聚焦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回归到人的形象之中,人的形象研究是认识当代中国儿童学校生活的基本路径。换言之,把握住学校生活中的儿童形象,就把握住了儿童的学校生活状态,找到了一把认识和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钥匙。

2017年3—6月,课题组先后进入中国安徽省翡绿小学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森瑞学校开展儿童形象研究。我们发现,中加学校在课堂空间的布置、设计和组织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我国课堂空间布置为秧田式,空间密度大,课堂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儿童在课堂中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的座位和四人小组,活动形式则以听讲为主,儿童常常处于局促、被动的状态;加拿大课堂空间布置有明显的功能区划分,空间密度小,课堂组织形式多样,拥有更灵活和更丰富的空间,儿童在课堂空间中也表现得更为主动和自由。此外,处于同一文化中的儿童也会因为不同的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可见,课堂空间作为儿童学校生活的主要场域,对儿童形象的塑造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据此,本研究尝试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以课堂空间为视角,描述和分析中国与加拿大学校的儿童形象及其差异,并试图阐释课堂空间、儿童形象及社会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