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特质

(一)价值特质

20世纪末,叶澜教授率领研究团队深入到学校实践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将教学价值定位在传递知识与技能训练上,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很少涉及。[10]为重建适合现代社会的教学价值观,叶澜教授指出我国当代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的知识化教学思维,将核心价值定位在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这一价值愿望能实现吗?从比较视角看,两校的课堂教学又分别呈现出怎样的价值特质?

教学片段1:闵竹小学张老师的科学课

张老师将准备好的能源卡片(由文字和图片组成)分发给每个小组(共6个小组,每组6人),每小组基本都会分到三种不同的能源卡片。首先,张老师请学生认真阅读自己手中的能源知识卡,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笔者就近观察的那个小组中,每个同学都在非常认真地阅读,等阅读完后他们会相互交流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我拿到的是电能,卡片上说电能是可再生能源,可是我不知道什么是可再生能源?”“我拿到的是海洋潮汐能,海洋潮汐能为什么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又是一次能源呢?”当互相交流完彼此的问题后,小组内开始有同学彼此交换卡片。张老师在每个小组之间巡视,并没有打断大家的交流,大约三分钟后,张老师提醒大家时间到了。

接着,张老师随机说出一种能源,如风能、液化石油、电能等,要求分到这一能源卡片的学生自愿到教室前面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详细内容,其他同学再根据分享内容提问。每个同学基本都在很认真倾听,并能够联系自己手中的能源卡片进行提问,如:“他说的海洋潮汐能和我拿到的风能是一样的,都是可再生能源,可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在这个环节,张老师一共请了四组同学进行分享,并在黑板上记录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问题多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分类标准上。

最后,张老师统计了学生拿到的能源名称,在黑板上做了一个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分类表,请学生们根据分类表思考两类能源的区别。

学生1:“太阳能、风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我觉得是因为它们都用不完。”

学生2:“它们是大自然给的,所以是可再生能源。”

张老师:“那想一想,煤炭、液化石油是不是大自然给的?为什么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学生3:“是因为煤炭挖完了就没有了,太阳能靠太阳,只要有太阳,就会有太阳能。”

张老师:“很好,大家看这些可再生能源,想一想在一两百年甚至千年之后,它们还会不会存在?”

在同学们思考、发言的过程中,张老师会适时给予纠正和补充,最终引导学生得出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精确定义及其分类标准,并告诉学生应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教学片段2:森瑞学校Edie老师的科学课

教学一开始,Edie(伊迪)老师将学生划分为三人小组,每组都分到一个蓝色的纸袋,纸袋中装有92 颗灰色的珠子和8颗绿色的珠子。Edie老师告诉学生,蓝色的纸袋代表我们的地球,纸袋中的一百颗珠子代表地球上的能源,学生每次随机抓取10颗珠子,如果抓到绿色,则放回纸袋,如果抓到灰色,则放到桌子上的篮子里,共抓12次。抓取一次代表一年的时间,一颗珠子代表一个能源,10颗珠子则代表学生每人一年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记下每一次抓取的绿色和灰色珠子数量。Edie老师在布置完任务后,亲自示范了一遍活动规则,她从纸袋中抓取了10颗珠子,然后将其中3颗绿色珠子放回纸袋,7颗灰色珠子放到桌子上的篮子中,示范完后,她用手画了一个圆圈,并说:“我现在处在问题圈中,你们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问我,我一定会为你们解答,但是一旦活动开始,我会走出这个问题圈,到时候你们的疑问我就不再回答了,有吗?”Edie老师大约等了三十秒左右的时间,没人提出疑问,活动正式开始。

在活动过程中,笔者就近观察的三人小组分工明确,轮流抓珠子、记录。当活动完成后,Edie老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第一,绿色和灰色的珠子各代表什么能源?第二,你从这个活动中发现了什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谓千奇百怪,比如绿色是对大自然有益的能源,灰色是对大自然有害的能源;绿色代表的是有花草的能源,灰色代表的是没有花草的能源;灰色代表不可再生能源,绿色代表可再生能源;绿色代表可以重复利用的能源,灰色代表只能用一次的能源。教师对学生所有的回答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在第二个问题上,学生能够发现灰色珠子越来越少,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能源的总量也在越来越少。随后,Edie老师随机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从张老师那里借来的能源卡片,她把教室左边划分为可再生能源区,右边划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区,Edie老师让同学们先仔细思考自己拿到的能源分类,然后站到该能源所属的位置中去。

以上两则课堂教学片段来自中加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以及两类能源的区别,并提升学生环保以及节约资源的意识。在教学片段1中,张老师采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全班互动分享—教师引导下的聚类提升三个步骤,意在让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地丰富、重组和转换知识,理解两种能源的概念和分类标准,并促进学生的思维的深化与关联。在课堂片段2中,Edie老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相比张老师,Edie老师更为重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节约资源的意识。在教学研讨中,她说:“对于两种能源的标准分类,这一节课学生没有得到清晰的概念是没有关系的,随着以后学习的深入他们会越来越清晰,但是,我希望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保护能源、关心环境的意识。”的确,相比张老师,Edie老师更强调挖掘课程教学背后的社会、人文价值和意义。在教学哲学的视野中,知识的传承、智能的培育、品性的涵养等构成了当代人的整体素质,教学应该具有社会性、价值性和文化性,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独立的精神世界、丰富的生存感悟。[11]

教学片段3:Edie老师关于动滑轮原理探究课程的导入

Edie老师在PPT上呈现了一副几个工人正在高架上修建铁路的图片。这是一张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图片,教师希望大家说一说自己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并就自己看到的给出解释。可能是因为班里有很多华人小朋友,学生的讨论很快便集中到华人劳工的问题上,他们谈到了以前很多华人在加拿大打工,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很辛苦,甚至很多劳工最后都死掉了。Edie老师没有制止大家的讨论,她让大家思考为什么以前的华人劳工会有很高的死亡率,学生有的提到是因为加拿大凛冽的寒冬,有些则注意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微薄的收入以及过高的医疗费用。等大家讨论完后,Edie老师告诉大家这节课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能够帮助这些华人劳工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学生们表示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学习。

教学片段3是Edie老师在科学课(课程内容是学习动滑轮原理)上的教学导入,Edie老师用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同学们讨论华人劳工的问题,使得这节科学课增添了很多社会以及人文情怀。通过如上比较可以看出,在价值定位上,两校虽然都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知识,但闵竹小学的教师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标准理解以及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和提升,而森瑞学校的教师则更为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重视挖掘知识背后的社会、人文以及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