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殊性的教育价值取向:生发于学生的暑假生活

二、基于特殊性的教育价值取向:生发于学生的暑假生活

寒暑假是“学生”的“假期”。学生的身份必然影响我们对其中教育资源的理解和教育价值取向的确定。基于对暑假生活特殊性的理解,并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12]我们提出如下暑假教育的价值取向。

首先,孩子需要在假期里休息、调整。他不需要像平时那样早早上学、晚晚放学,不需要上一节一节的课,不需要每天紧张地完成作业;而可以有更充分的睡眠、更充裕的娱乐或游戏时间、更大弹性的时间安排。这对于个体生命的节律是必要的。家长和教师都不能再用“上课”的思路来认识和影响孩子的暑假生活。即便有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到各类兴趣班、辅导班,也都非常需要适量,需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发展需要。在假期里,孩子的充分睡眠、自由玩耍的时间,需要有充分的保证。

其次,孩子需要学会自理自立地生活。暑假不同于寒假,因为很多父母依旧要上班而没有假期。会有学生被送回老家,会有学生更多跟随祖父母辈生活。因此,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在这阶段可以加强的。这包括形成自己的生活规律而不是混乱无序;学会安全、健康地生活,因此在家的风险排查与卫生习惯非常重要,而不能暴饮暴食、吃不健康的食品、不关注身边的各类安全隐患;自己衣食住行的整体安排与自理能力的全面提升等。在这方面,祖父母同样可以成为很好的导师,返回家乡的“候鸟儿童”同样可以继续发展。

再次,孩子需要学会成为家庭一员。学生要有自理意识,更要在家庭中学会交往、学会实践、学会发展。鉴于暑假的时间很长,学生主要回归到的是家庭教育世界,因此,非常需要分析孩子在暑假中的时空结构、交往关系、实践活动。以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为例,孩子可以通过与祖父母一起买菜做饭、操持家务,发展自己的生活素养和财经素养;可以通过对老人的访问、研究,感受家中老人身上蕴含着的历史文化气息;可以通过与祖父母合作开展相关阅读、表演、影视观赏、科学小实验等亲子作业,提升老人的继续学习意识;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介入,将自己的小家与家族、亲戚朋友沟通在一起。

其四,孩子需要学会成为社区、社会、自然世界中的一员。暑假里,孩子不仅生活在小区、村庄里,而且生活在乡镇、村落、城市里,甚至生活在随着“行万里路”而延伸到的外省市、外国和生生不息的自然世界中。这里蕴藏着无限的教育资源,可以在孩子的行路中,在孩子的看、听、体验、思考中,在孩子与社会、自然的交互作用中,转化为儿童的发展资源。本文作者较早前曾与某学校、社区合作,推动形成基于社区的学生玩伴团、兴趣社、义工营、项目组,就指向于儿童在社区中的真发展、大发展。在刚结束的“你好,寒假!”项目中,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各类艺术科学资源,各类自然山川资源,在教师、学生、家长的合作中,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个体与群体学生的发展资源。

其五,孩子需要学会成为学校的一员。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本领需要在“第四教育世界”中延续、转化、拓展、提升,并直接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准备。针对之前将寒暑假简单理解为巩固、复习学期所学的知识的定位,我们的研究力图重新认识暑假学生学习的特殊性,高度关注知识的延续、转化、拓展与提升。在暑假里,学生的学习更需要追求综合性,将各学科综合在相关“项目学习”中,促成学科知识的综合融通与实践表达。不仅是学科知识,还有极多的能力、素养,需要在暑假里继续发展。教师绝不能仅仅关注学科知识,而需要继续关注儿童作为一名真实世界的生活者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在暑假里学生的阅读、写作、锻炼,学生个体生命世界的“经验”,将直接构成为新学期学习的基础,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各类课程资源的丰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直接而活生生的资源。

最后,也是最终归宿,是孩子需要学会成为自己的主人。学生的假期往往被成人左右,陷于成人为孩子编写的习题集、布置的作业、报的辅导班中。没有学生作为主体的投入,这些事往往缺少实效,甚至会成为对孩子的压抑和伤害。在我们的研究中,坚持儿童作为暑假生活的策划、参与、反思与重建的主体,极力倡导儿童在假期生活中的领导力发展,坚持儿童利益的最大化。这些努力都指向于让儿童在自主中,在富有个体生命意义的实践与交往关系中,实现自我发展。儿童对暑假生活的理解、期待与向往,儿童对暑假生活的策划与交流,儿童在暑假中的群体交往与个体努力,儿童在暑假结束后的反思与重建,都具有充分的“成人”价值,需要教师、家长、社会高度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真实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