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坪-森瑞姊妹校”结缘及两校起点概况
2007年,多伦多大学的康纳利教授、温莎大学的许世静教授到上海拜访华东师范大学的“新基础教育”(New Basic Education,以下简称NBE)创始人叶澜教授,并到叶澜教授领衔改革的一所实验学校——上海闵行区华坪小学——参观,受到华坪小学校长、师生的热烈欢迎。康纳利教授对华坪小学的校园生活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充满了好奇和欣赏之意,认为“这所学校令人激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性,我们意识到我们要向中国学校学习的地方很多”。[5]2008年,康纳利教授邀请叶澜教授和从事“新基础教育”研究的6所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到多伦多进行教育考察。此次教育考察,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情谊,也增进了对彼此教育文化的兴趣,于是,双方便基于友谊而非以项目、官方推动或合同的方式建立了三对姊妹校,其中一对就是上海闵行区的华坪小学与多伦多的森瑞学校。两国姊妹校的交往方式多是选择对交流有兴趣的老师,在节假日互送祝福和小礼品,偶尔通过视频进行互动。虽然没有更为深入的专业化合作与交流,但姊妹校之间的友谊始终保持。2013年,随着中加项目的申请成功,“华坪-森瑞姊妹校”自然也成为该项目的重要成员之一。
华坪小学位于上海闵行区,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末时,它还是规模较小的一所普通社区小学。1999年,该校加入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研究项目,经过十多年持之以恒的改革,学校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学校面貌日新,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了2012年前后,已成为一所在区、市享有盛名的特色学校。“新基础教育”是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应中国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而领衔创立的、以建设现代学校为基本目标的研究项目。
森瑞学校成立于1877年,迄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该校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的唐人街,南邻肯辛顿市场(Kensington Market),处于犹太、加勒比、西班牙、葡萄牙及亚洲移民较为集中居住的区域。由此可知,学校以移民学生居多,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居民多为普通家庭。森瑞学校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于一身的综合性社区学校。该校尊崇“部落式学校(Tribes School)”的办学理念,主张“学校像家一样,让每个孩子都有归属感”。在森瑞学校的课堂里,社会合作技能被引入学科教育。课堂教学遵循4项原则,即“认真听讲(attentive listening)、相互尊重(mutual respect)、赏识/不欺压(appreciation/no put downs)、可以弃权/参与(right to pass/participation)。和华坪小学一样,森瑞也是一所关注环境保护的绿色学校,同时致力于促进社会公正、人权和反种族主义教育,在基于社区的规划活动方面表现卓越,曾因此多次获奖。森瑞学校还注重品格教育,表现良好的学生不仅在集会上得到认可和表扬,还会获得证书以表彰他们的成熟和善良。该校每天早晨以“每日一句名言”的形式进行朗诵活动,每月根据不同主题教育学生构建优良品质。这些主题包括:尊重(respect)(9月)、责任(responsibility)(10月)、善解人意(empathy)(11月)、善良和爱心(kindness and caring)(12月)、团队精神(teamwork)(1月)、公平(fairness)(2月)、诚实(honesty)(3月)、合作(cooperation)(4月)、正直(integrity)(5月)、不屈不挠(perseverance)(6月)。
虽然华坪小学和森瑞学校具有迥异的文化背景,但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有很多。例如,两校都是绿色教育的模范,都注重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品格养成。这些共同点为两校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很多可能。后来,我们发现,对于华坪小学而言,其国际化交流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因为它是一所面向普通民众的公立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水平较低,若按现有的国际化交流模式,基本上无法开展跨文化交流。因此,在与森瑞学校开展互惠学习的过程中,华坪小学始终把如下四个问题作为探索的主题,以期寻找一条低成本、不离土、持续深入并能够生成新文化的国际化交流之路。
1.如何为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搭建一条经济成本低而又能够深入互动的国际交流之路?
2.如何为教师搭建一条“文化局外人”的对话平台,以突破现有校本化、区本化等“文化局内人”的对话框架的局限?
3.如何向世界发出中国教育的声音,树立中国教育文化的自信,以突破传统国际交流以“向外看,拿回来”的不对等交流模式?
4.如何将跨文化互惠学习的新理念和新经验融入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学生活动、教师发展和学生评价等领域,以促成富有中国特质和国际色彩的现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