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互惠期(2016年3月一)
如果说第二阶段姊妹校互惠学习更多的是中国教师输出经验,加方教师汲取并转化中国经验,那么,其互惠学习的特点是单向的,而非双向的,即加方教师在转化了中国教学的经验之后,中国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再借鉴和转化,真正的互惠循环没有生成。但双向互惠现象出现在2016年的3月,即森瑞教师的来访。
1.转机:森瑞学校的两位老师访问华坪小学
2016年3月14日,森瑞学校的两位老师瑞伊老师和汉妮老师访问华坪小学。华坪小学作为接待方给予了热情而周到的接待,不仅向两位教师全面开放和呈现了教学与班级生活,还向她们展示了学校的其他日常生活内容:升旗仪式、早操、晨练、课间操等,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如该校的科学教室与水科技馆。此外,华坪小学的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们还与她们一起包饺子、吃汤圆,孩子们还展示了自己的绘画、音乐与舞蹈,表达了对远方客人的欢迎之情。
此次交流活动为期五天。五天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老师们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探究、音乐、自然、舞蹈等学科和班会活动中展开了全面交流。两校教师以合作教学为主要交流方式,基本上每个领域各呈现一节教学课,双方相互观摩,课后立即研讨切磋,交换意见。在此过程中,参与各方都收获丰厚,对彼此的学校生活方式、教学实践风格、学生成长的关怀等都有了更为直观生动而富有深度的理解。下面先呈现两节课,再对比分析其中的差异。
中加教师的英语教学课
上课的两位老师分别是华坪小学的丽丽老师和森瑞学校的汉妮老师。丽丽老师上第一课时,汉妮老师上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上海牛津英语五年级教材第3单元的“look at the shadow”。
丽丽老师的教学过程分为六步。
第一步:丽丽老师先在PPT上呈现了一段谜语,请同学们猜测。内容是You can see mein the dark.I can be long andshort.Everything is my friend.Except the ghost.What am I?同学们为这段有趣的谜语所吸引,纷纷猜测。丽丽老师在同学们猜测之后,在PPT呈现了几张有趣的手影,告诉同学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hadow,并将单词板书在黑板的上方。丽丽老师又问学生:“What shadow can you see?”她指着PPT上的几个手影:马、狗、狼等动物。学生因为明白了shadow的意思,积极地回答了出来。
第二步:丽丽老师又呈现了一张PPT,PPT上面出现了一个陈述句:Look at the sun.In the morning,it rises behind the hill.The tree's shadow is long.It is on the lawn.学生跟她一起朗读了一遍,她又让学生自读了一会后,面向全班学生,右手食指指向PPT,问学生:“Where is the tree's shadow in the morning/at noon/in the evening?”她让学生两两进行问答。上的内容,并在空白纸上画出小山和树,然后剪下来,并按书上介绍的方式粘贴在一起。学生于是两两合作,画的画,剪的剪,粘的粘。在此过程中,汉妮老师在教室四处巡视,观察学生的进展。当学生完成制作之后,汉妮老师让学生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上面、斜上方、左边平行、右边、垂直)照射“树”,请同学观察“树”的影子有何变化。同学们马上开心地做起来,惊喜声不断,似乎都在做游戏而不是在学习。
第三步:丽丽老师在学生对话完之后,请了三对学生问答,发现学生回答基本正确之后,她又呈现了第四张PPT,内容是:In the morning,the tree's shadow is long.At noon,the tree's shadow grow short。同样,她先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接着她问:“How is the tree's shadow in the morning/at noon/in the evening?”同学们仍然采取同桌两两问答的方式进行练习。
第四步:丽丽老师采取了几乎同样的方式教学生陈述句子:In the morning,It rises behind the hill.最后,她让学生从早上、中午、晚上三个时段练习所学习的句子。
第五步:丽丽老师将所有的文本呈现了出来,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再请学生一一逐段读给同桌听,以巩固所学习的新语言。
第六步:布置家庭作业。
汉妮老师的教学过程是:
汉妮老师拿出一些小卡片,站在教室前面,对学生说:“上节课,你们学习了一些有关太阳变化的内容。我这里有些卡片,有的卡片上写的是单词,有的卡片上是一些画。每人都会拿到一张卡片,每张卡片都会找到自己的朋友。现在,我把卡片随机发给你们,等会儿你们根据自己手里的卡片去找朋友,找到朋友的同学坐在一块儿。”学生有的手里是图画卡片,有的是单词卡片。不一会儿,孩子们大部分都找到了自己卡片的朋友并在其座位旁坐了下来。这时,有四个同学好像还没有找到朋友。汉妮老师问她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位女生说:“我虽然找到了卡片的朋友,但这位同学不是我的朋友,我不想和他坐在一起。”另一位女生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汉妮老师听后,严肃地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陌生人需要合作,即便他们不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通常也需要与他人合作,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彼此建立更多的友谊,生活才会更美好,是不是?”学生似乎明白汉妮老师的意见不太可能改变,就找座位坐了下来。
在学生都找到卡片朋友并坐下后,汉妮老师请学生仔细观察书
待学生试验完成后,汉妮老师走到教室前面,手里握着一支笔,黑板上贴着一张大大的纸。她首先写下First,问学生刚才第一步在做什么?学生大部分都在说:“Draw a tree and a hill.”她又写下Next,学生又说:“Cut out the tree and the hill.”如此以往,直到全部描述了探索过程,黑板上出现了:First,draw a tree and a hill.Next,cut out the tree and the hill.Then,stick the tree and the hill on the desk.Lastly,shine the tree and the hill.
两节课下来,从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看,差异并不大,教学过程推进都比较有条理,学生似乎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最大的不同表现在两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上。在丽丽老师的课中,学生是在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虽然也有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但学生所探究的是路径或方向清晰的任务,一般不会犯错误,也谈不上创造性学习,更不必期待有什么惊喜,因为教学任务中真正学生需要自主思考、个性化探索的空间是很小的。在汉妮老师的课中,学生探究的是路径或方向不清晰的任务,可能会犯错误,也可能会有新奇的发现,教师也不太清晰学生在探究中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从教学环节来看,丽丽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包括三大环节、六个步骤:导入教学主题、核心任务的呈现与推进(通常由3—4个分解的教学步骤构成)和巩固练习;汉妮老师的课堂教学一共三个环节:教师呈现教学任务、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呈现任务和教师反馈。所以,相较而言,丽丽老师的教学步骤复杂些,学生从任务通往目标的探索过程中的诸多困难都被教师提前化解了,这一化解本身就使学生出现错误、提出构想或是个性化地探寻通往目标的可能性都大大地减少了。丽丽老师的课堂在目标定位上专注于语言学习目标的达成,没有整合相关领域;汉妮老师的课堂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目标并重构了语言目标,而且探究性体验和认识了光的位置与物体影子长短之间的关系,融入了科学教育的要素。
对此,丽丽老师的理解是:
我真的很欣赏汉妮老师的教学方式,但我觉得我们国情不同。比如,我们是把英语作为外语课,我们自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掌握,而不是去完成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有专门的课程来完成;而且我认为没有必要让学生花这么长的时间进行探究,因为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光的位置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他们已经具备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这样的课,无非是让学生感到快乐。在中国的课堂上,我们基本上不敢这样做,因为我们要考试,每节课都有特定的任务要完成。但他们不同,他们不需要考试,而且教师自己是全科教师,可以规定这节课的长短,或80分钟,一天或是一周都可以的。
当然,我觉得这节课有些方面我是借鉴了汉妮老师的经验的,比如,我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问题,并提出三个问题:what、how、where,这是借鉴了汉妮老师的教学方式的,我认为这样使教学有了层次性和结构性。
汉妮老师对丽丽老师的反馈是:
丽丽老师的课很好,我学到很多,学生们都能够用所学内容自由地表达,这就是成功。我尽力把她第一节课教学的内容呈现在这节课里,也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点,我是向丽丽老师学习的。在加拿大上课,我一般不太注重两节课内容之间的关系,我看重的是学生如何思考问题,而不只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的内容。
可以看出,两位老师从中都进一步认识彼此的特点,自己可以学习的可能性,包括困难,同时,他们也在努力汲取对方教学的长处。
总之,此次面对面的深度、聚焦式的对话与交流,既加深了双方的友谊,也从相遇、相悦到相知,为进一步的互惠学习奠定了情感与认识基础。
2.回访森瑞学校:全视角“我-他”眼光的生成
2016年5月,华坪小学和森瑞学校均受邀参加加拿大教育学年会,并提交论文报告。在此期间,森瑞学校举全校之力给予华坪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以最热情的接待,参与的人员有全校师生、家长、多伦多教育局的负责人等。华坪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在怀雅逊进行了5天的全方面考察和学习,期间,两校校长、教师都进行了深度交流,还进行了“同课异构”。
如果说,2015年3月森瑞两位教师的回访,华坪小学更多的是从教学理念和方式上了解了彼此,那么,此次为期5天的回访活动,华坪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们对森瑞学校的日常生活有了全面的感受和了解。
第一个主要感受是,森瑞学校在包班制教学下,教师是辛苦的。在森瑞学校,每位教师基本上都要教全部学科,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一周工作1240分钟,相当于在上海小学里每天要上7节课,还不包括比赛、俱乐部等的工作,工作强度很大。华坪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全天的体验,发现一天下来腰酸腿痛,都说身体吃不消。而且造成的影响是,教师间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合作研讨、相互听课。教师的办公桌都设在班级里,随时和学生相处在一起,基本上没有备课的时间,所以,教师备课、准备课件的时间一般都在下午放学后和晚上休息时。
第二个感受是在民主管理型学校中,校长权威受到挑战,校长领导角色被弱化。在森瑞学校,校长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关系,教师的自主权极大,从2008年到2017年的10年里,森瑞学校已经换了6任校长,原因在于学校工会和教师对校长不满意。因此,在森瑞学校,校长要做每一件事都需要征得教师们的认可,否则校长可随时被解雇。在此情况下,校长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与教师相处,努力与教师们建立友好关系。森瑞学校校长带领我们参观校园时,看到后勤员工,都会停下脚步,和他们聊上几句,微笑握手;走进班级,向我们介绍老师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位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她擅长教学”“她善于帮助学生”“她有很多经验。”华坪小学校长说:“我和L校长交谈自始至终没有听到他是如何领导学校变革的,在这上面,他的自主权不够。我跟他介绍了我们‘新基础教育’的校长如何在大学团队指导下,分析学校形势,审时度势,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引领、凝聚团队,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学校管理三大领域着力,进行持续变革的过程,他非常羡慕和佩服,说也要学习叶老师的理论。我由此感觉到在‘新基础教育’引领下的学校管理团队,有目标、有自信、有追求,校长是领导学校日常变革的第一责任人,这有助于学校形成秩序、推进变革、创造文化、成事成人。”
第三个感受是学生能舒展个性,自由自在地成长。在森瑞学校,虽然教师的日常生活是辛苦的,但孩子们却自由自在地成长。无论上课,还是玩耍,教师们注重的都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养成,而不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所以,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教师只是在一开始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任务,接下来的4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是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基本不干预,只是在巡视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必要指导或提示,让学生在探索中遭遇困境,寻找化解困难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探究知识,教师也只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简答地进行总结。在课堂上,你常常会发现学生因探究某个问题而钻到桌子底下思考,有的学生在笔记本上一遍遍地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路。自然,你会发现最后学生会形成富有自己个性色彩的作业。这种情况在华坪小学是很少能够发现的。
此次访问活动之后,在向全校师生汇报访问成果的报告会上,华坪小学校长这样说:“项目到2019年结束,但我们盼望姊妹校之间的友谊和研究,不因项目的结束而中止,而是持续深入发展。这取决于我们更自觉更努力地行动。全校要有更多老师加入到项目研究团队中。”总体上,此阶段,两校的跨文化交流已经进入了全面而对称的互惠学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