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论的演变
三个概念都属于广义管理学,其基本理论主要来自西方。关于管理的基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自以泰勒(W.Taylo)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和法约尔(Henri Fayol)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为代表的古典理论诞生以来,管理理论流派纷呈;关于领导的基本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逐渐从管理理论中独立出来,提出了本领域独特的理论观点;关于治理的理论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涌现,目前还在讨论、形成中。此处,仅以相对成型的管理基本理论和领导基本理论的发展演变,探讨其关联与区别。
1.管理基本理论的演变
管理的基本理论从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到逐渐关注人际关系、系统的复杂与权变等,越来越关注理论背后的人性假设,重视对人作为管理理论前提的研究,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复杂人”,无论是“完全理性人”还是“有限理性人”,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都越来越凸显出人(最初主要是作为被管理者的人,后来研究管理者、领导者,目前包含所有组织成员)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和人在管理理论研究中的前提性。相关理论越来越关注人本管理,重视人的积极能动性。人本管理因复杂而见效慢,却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和文化根本性。
从发展趋势看,好的管理重视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具有当代领导的内涵,且随着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提升,好的管理还会不断重心下移,直至赋权给基层成员,达于治理。
2.领导基本理论的演变
领导理论中的领导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基本上是从管理学视角研究领导者(管理者)这个独特的人的因素,随着领导不同于管理的特质越来越凸显,领导理论也开始独立于管理理论,相继提出了领导学视野中的转化式领导、道德领导、分布式领导和知识社会领导等,越来越重视价值规范的重要、成员潜能的激发,实践过程的重心亦不断下移。
一般意义上的领导从属于管理,好的领导则走向治理。有学者认为,“教育要取得进步和成功,必须在学校组织中建立起分布式领导,而不是依赖少数领导精英。在传统的科层组织结构中,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界限分明,领导力的执行者是少数人,他们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和上层。然而这种单一取向的领导模式不适用于学校之类的知识型组织,因为在这类组织中,组织成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积极的自我管理意识。因此,领导必须学会分权、授权于他人,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6]领导理论中的分布式领导已内含和体现着治理理念。这也是发展趋势。
管理、领导和治理既存在类型差异,又相互转化,并非截然分割,而是有交叉,又会动态转化,其间关系如图l所示。
相比而言,管理首重立序、维稳、实现既定目标,为此,需要管理者(额叶)主持规划、统筹、协调。基于此的管理,能够面向未知进行开拓创造,在不确定性中进行创新、生成,这就需要更具领导力的领导团队(大脑),谋划愿景,共同努力实现。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一批有愿景、善努力的各类主体成长起来,他们能够而且需要赋权、互动协商,完成更综合复杂、更有挑战且指向更美好未来的“大业”,这是实现治理的体现。多元参与、共治善治的前提是多元主体具有相应的素质,主体相应的素质只能在变革推进的参与互动中,才能逐渐养成。做事中成就人,成就的人能更好地做事,这是管理、领导与治理之间动态复杂的转化关系。
图1 管理、领导与治理的关系
说明:外围虚线表明三者在具体情况下,权重比例会发生动态变化。
同时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关理念越来越关注过程中人的重要,努力在成事的过程中成人,某种意义上,这是终身教育时代到来的体现之一,任何组织的活动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影响,影响其成员及相关者的身心发展。因此,有关理念的演进也越来越趋近学校管理,对学校变革中的管理改革具有更多启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