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与五时之藏象关系
第一章分三节,讨论五脏与一年之五时的藏象关系。
第一节提出五脏与五时的呼应关系。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其实是五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所谓“天有八风”,指东南西北“四风”,再加上夹角的“四风”,共“八风”。所谓“经有五风”,指肝风、心风、肺风、肾风、脾风。《黄帝内经》前三篇只谈论四时、四气与四脏而不谈五时、五脏。《上古天真论》提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四气调神大论》将四季、四气与四脏(肝、心、肺、肾)对应,同样不谈“五时”。《生气通天论》虽提出“其生五,其气三”,“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但四时与五脏之间如何对应,不了了之。《金匮真言论》首次将四季(以及四气)、四脏扩展为五时、五脏。[50]五时为春、夏、长夏、秋、冬,将夏分为夏与长夏(含小暑和大暑)。五脏则在四脏(肝、心、肺、肾)之外,增加了脾。关于五行的顺序及其与季节的关系,《黄帝内经》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完全一致。《春秋繁露·五行对》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51]
第二节讨论五脏与五时、五方的关系,为本篇的后续讨论提供预备性的分析框架。五时、五脏对应地理上的五方:东、南、西、北、中(中央与脾对应,但不对应某个季节)。(1)“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四时(东南西北)与四季(春夏秋冬)、四脏(肝、心、肺、肾)一一对应,唯独中央与脾不对应任何季节。《素问·太阴阳明论》对“脾不主时”(脾不单独对应一个时节)提供了解释:“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素问·玉机真藏论》亦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脾为土,土生万物,四季皆受益于土,故不对应某个季节。(2)“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此处再次呈现四时与四脏、脾不与任何季节对应。(3)“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春之东风容易导致肝气过旺,穿透颈项而上窜到头部,并由此导致流鼻涕、头痛、偏头痛或红眼病,等等。五脏与其他各方、各时的关系,依此类推。可见,春季须护颈项(比如围围脖)。夏季须护胸胁与肚子(不让肚子和胸胁着凉),长夏须护肚子(防止“洞泄寒中”),秋季须护肩背(比如披披肩),冬季须护四肢。此处出现长夏,但长夏依然不与脾呼应。
第三节是对前面的补充,重点讨论冬夏两季的养护,冬藏精,夏出汗。(1)冬三月“养藏”,则四季不病。“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若冬季“按跷”(动手动脚地按摩),强迫血液流通到周身,就会惊动人体关键部位的藏养。与此同理,老人以及所有气血虚者,不能“按蹻”,否则容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猝死。(2)冬藏则养精,精气足,则血气足,血为肾精所化。气血足则“春不温病”。《黄帝内经》强调“精”以及“精血”(一滴血十滴精)乃“身之本”。“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既要护精,也要护血。出于救人的考虑,必要时可以献血。献血必损害献血者的身体。正因为如此,献血才显得高尚。[52](3)“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夏季出汗,否则秋成风疟。暑病既有热症也有寒症。热症须用凉药,同时须针对脾胃寒气而温补,中医于是有“藿香正气”之平衡治法。为减免暑病,须警惕海鲜、水果、牛奶、绿茶、冰淇淋等寒性食物以及空调产生的“虚邪贼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