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互惠期(2014年9月—2015年12月)

(二)非对称互惠期(2014年9月—2015年12月)

或许受我们多年从事NBE研究的影响,我们最初对学校参与项目的理解是:制定规划—落实计划—生成新的目标—再落实……如此有方向、有计划地推进,才算是改革或学习发生了。最初华坪小学似乎也是这样的,每次视频之前,总是先订好计划,然后在视频中与森瑞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沟通。但由于发现每次视频计划似乎都不能落实,我们就认为项目的成功实施估计不太可能。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我们当时的理解和归因都是基于中国文化场域的臆断,忽略了从多伦多教育文化立场的角度理解,即在中国学校,校长和教师之间是领导与执行的关系,校长通常是某项决策的权力人,其他教师只要遵照执行。但在多伦多学校中,校长只是教师的服务者,教师才是真正拥有教学自主权的人,所以,虽然森瑞学校的校长有许多新思路,但他无法保证教师们真正遵照执行。

1.第一个互惠生成的主题:七巧板教学

这一视角的转换缘于2014年10月多伦多大学博士生邱亦欣(Yishin Khoo)传递回来的消息。邱亦欣说森瑞学校的瑞伊老师对华坪小学黄老师的七巧板教学和顾老师的数学教学产生兴趣,还在教学中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七巧板的学习。这一消息传到中国,不但我们很兴奋,连华坪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都觉得惊奇和振奋,教师之间的跨文化学习终于发生了。

这时,我们才注意到,瑞伊老师第一年(2013年)便开始思考如何参与跨文化互动了。邱亦欣博士的田野记录这样记道:

我很好奇瑞伊女士为什么对姊妹校项目如此有兴趣。在走廊里,我问了她这一问题。她在教室门口停下向我解释说,她认为这个项目对她很有价值,她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学习社群(PLC)很感兴趣。她说她的专业背景是数学,她认为学校中的其他教师在上数学课时并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的概念。她对中国教师如何上数学课很感兴趣,并希望向中国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她提到在前任校长去中国访问的时候并不希望她同往,而其他教师从中国回国后,他们并没有做任何事情。去年,她理应和C校长一起去中国参观一些学校,但由于学校财政问题,她也没有与校长同行。她还告诉我两年以前当上海的教师来到森瑞学校时,校长安排她一个人负责欢迎的桌子。她希望这次项目交流能够超越表面的信息交流而真正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并与中国教师共同学习。(2013年12月5日记)

姊妹校教师层面的主动交流始于2014年9月瑞伊老师与顾老师的一次视频交流。顾老师是一位数学教师,30多岁,英语水平较高,可以和瑞伊老师进行英文交流。在交换新学期的计划中,顾老师提到在她所教的班级上将要开展一个七巧板的教学活动,用七巧板可以拼出不同的图形,比如一个正方形,可以结合古诗和其他能想到的东西用七巧板来联系起来。瑞伊老师听后很有兴趣,自己也希望尝试一下。

2014年9—12月间,华坪小学的黄老师给学校低年段孩子们上了8节七巧板课,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志愿者刘燕婷和李玲玉均详细地记录了整节课并将之寄给瑞伊老师。瑞伊老师于同年12月也为自己班级的学生开展了8次七巧板教学活动。当然,瑞伊老师并不是直接复制华坪小学的课,而是结合自己的情况做了创造性的转化,她将活动分成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瑞伊老师希望她的学生能够用维恩图去区别传统七巧板和华坪小学七巧板的相同与差异。她提醒学生仔细看两组七巧板。属于传统七巧板特征的,记录在左边的圈里,属于华坪小学特征的,记录在右边圈里(如图1所示),然后瑞伊老师让学生谈对华坪小学七巧板的印象。在听了孩子们的评价之后,瑞伊老师在每个桌子上放一张大大的带有维恩图的纸,让学生比较异同。在学生做功课的时候,瑞伊老师在课堂中观察是否有学生能够发现两组七巧板都是7个,华坪小学的七巧板中有不规则图形。同时,她还想看看学生是否能发现两组七巧板的图形比例是如何匹配的。

图1 两份学生的课堂作业

第二环节是讨论交流。

瑞伊老师:这两组七巧板有什么异同?

学生X:它们都是用塑料做的。

瑞伊老师:Okay……

学生Y:每组都有7个。

学生W:你只有在中国才能发现华坪小学七巧板。

学生Y:传统七巧板中有两个小的三角形而华坪小学七巧板中有两个半圆形。

瑞伊老师:传统七巧板中有几个三角形?

学生(齐):5个。

瑞伊老师:华坪小学七巧板中有几个三角形?

学生(齐):1个。

瑞伊老师:看看三角形并看看你能够发现有多少角?

……

在接下来,瑞伊老师又和学生讨论了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不规则五边形的特点以及图形中的对称等问题。然后,她把讨论的意见都记录在维恩图中,如图2所示。学生也在讨论中作着自己的记录,如图3所示。

图2 瑞伊老师的课堂示范图

图3 两张学生的课堂作业图

2014年9—12月,华坪小学的顾老师和瑞伊老师就七巧板教学开展了研究。显然,瑞伊老师巧妙地将七巧板与数学、跨文化视角等融通在一起,非常精彩。同时,顾老师的教学也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和过程生成的特点,这一点也一直是NBE所主张的理念,但我们觉得瑞伊老师的教学课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些理念,并期待着中方也能够从中学习。很遗憾的是,或许因为瑞伊老师的七巧板教学课开始得较晚,而中方老师的七巧板教学课已经提前结束了,所以,我们没有看到中方老师借鉴瑞伊老师教学课的内容。

2.第二个深度共生的主题:水文化

自从瑞伊老师与黄老师的七巧板教学互动之后,瑞伊老师便成为两个姊妹校互动的主要人物,当然其他方面的研究也都仍然在持续,如节日文化师生互赠礼物、定期视频交流、相互传递教学视频等。从2015年1月开始,华坪小学把孩子们参加水文化节的活动照片和信息以及华坪小学水文化的校本课程介绍给了瑞伊老师。瑞伊老师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在2015年的2月至4月,她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一系列水资源的环保活动,这次活动据说得到了安大略省环境资源局的认可,并奖励他们5 000加元。这一事件成为森瑞学校和当地社区居民周知的事件,家长和学校都很重视,瑞伊老师自然也很开心。其中,她还请华坪小学的益民老师给他们提供各种“水”的中文写法,用政府给的5 000加元制定了写有中文“水”字的蓝色文化衫,如图4所示:

图4 中国传统文华中“水”字的不同写法

于是,在2015年5月份的中加项目组的国际会议上,两校互惠学习的进展情况便以七巧板学习和水文化学习为例进行探讨,得到项目国际评审组的高度肯定。这一消息自然也反向强化了两校在中加项目跨文化互惠学习上的积极性。自此之后,瑞伊老师与华坪小学的益民老师开始了新阶段的交流。

在交流中,两校教师都觉得自己的收获很大。华坪学校的校长这样说:

在水文化活动的交往中,华坪小学的学生由衷佩服加拿大孩子在“水周”活动中的丰富想象和制作T恤义卖自筹资金的行动,森瑞学校的孩子们也发自内心地羡慕中华民族文化之美和我校“水孩子”社团丰富多彩的节水护水活动。这样的交流不仅传递着绿色环保的理念,更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来说是大有益处的。这一影响不仅仅是对孩子的,在老师们的身上甚至在整个学校层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心系“水”源,姊妹校老师通过水文化活动重新唤起了教育的使命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点亮了她们心中那闪亮的一盏教育明灯,有了目标、有了憧憬、有了希望、有了动力……我想这应该是互惠学习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吧!此活动,双方学校和老师都希望能够长久合作交流下去,我们也希望能够在此次会议中达成更多的共识与愿景。

总体上,此阶段姊妹校之间的互惠学习发生了,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在局部领域进行的学习;二是呈现出非对称性学习的情况,即更多的是中国学校的教学经验被加拿大学校借鉴和学习,中国学校教师似乎对加拿大的教育经验没有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