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掇四季,润泽生命
杨秀军 张红梅[1]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本应有着跟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绝佳机会,去体验四季的神奇变化,行走在神奇的二十四节气中,感受大自然对生命的滋养。然而,现实中的孩子们完全被各种“电信号”控制,对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感知麻木,断电后会变得焦躁不安。面对这个现实问题,可以引入有丰富内涵和趣味性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让孩子放下手机、电脑,走进大自然,找寻自己立于天地间的“存在感”,体验时间在行走,生命在长大。
河浃溜小学地处北方农村,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孩子们有着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绝佳机会,稚嫩的生命本应受到这种纯自然环境的滋养,生命的音符随着四季的变化跳跃,孩子们应该是快乐、活泼的。可是,现实并非如此。我们发现这里的孩子下课活跃,上课打蔫,而且年级高一点儿的同学课下玩儿的玩具越来越奇特,有卡片、小电玩具、小塑料片刀,有双节棍、九节鞭、大刀片,还有“假钱”,玩儿的不亦乐乎。细一打听,这些东西都是出自学校外边的小卖部。有一个三年级孩子跟我说:“咱们学校咋没有WIFI呀?我爸给我一个手机,让我拿着呢,在家我一点就能上网,在咱们这没有。”经过这件事,不禁让人思考:现在农村的孩子们更感兴趣的是手机、电脑、游戏、电视、小卖部。小卖部做的功课比我们老师都做得好,他们最起码知道孩子们需要啥,而且不断更新。而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课间那些程序化的活动对他们来说更是枯燥乏味。
身处农村的孩子们,对大自然反应迟钝,感觉麻木,就连天天吃的大馒头,他们只知道是白面做的,而对白面是从哪来的就一知半解了,有的说“是大米做的吧”!这绝不是笑话,有的小孩说白面是玉米做的,而且是白玉米!尽管现在的孩子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期,但并不全然知晓该时期对于自身发展的价值,他们还缺乏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的体验;尽管他们拥有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的可能,但并不全然清楚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
针对这样令人尴尬的现实,我们提出“采掇四季,润泽生命”为主题的发展方向,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节点,以节气文化为载体的系列活动。在此基础上,经过提炼、深挖、积淀,形成校本课程内容。校园文化以二十四节气文化为底色,以“办有灵性的教育,育有个性的人才,四季育人的生命教育”为发展方向,让学生经历四季的神奇,寻找自己在天地间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