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讨 论

五、讨 论

以上以课堂空间与人的生存关系为视角,描述、分析和比较了中加两国课堂空间所蕴含的教学区的“向日葵”与地毯上的“哲学家”、反抗的“蜗居者”与自由的“探奇者”、听觉空间中的“失语者”与纸箱里的“思考者”这三组儿童形象,及其与课堂空间之间的关系。但正如课堂空间及儿童形象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性和历史性所要求的,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现状对课堂空间和儿童形象的影响。

从社会发展进程看,19世纪后半叶,大工业时代下的中国社会对初级文化工人的大量需求与班级授课制相结合使得工厂制式的教室空间成为主流。这种教室空间在物理环境上呈现出标准化的秧田式布局,在社会空间层面则主要表现为空间主体交往过程中的单一中心、封闭性与强制性的特征,同时,座位布局体现了教师中心的理念。而同一时期的西方社会却因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逐步走向教室空间现代化,教育技术信息化,以及课堂社会性空间多中心化。我国课堂空间现代化、信息化、多样化的进程始于20世纪末,目前依旧处于过渡阶段。

从社会发展现状看,安徽省由于靠近东部地区,教育硬件水平相比中西部其他地区是较为领先的,但与东部一些地区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同时,学龄期人口数量众多的问题依旧存在。在此背景下,既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学生,又能有效开展教学和管理的现代性课堂空间标准化的秧田式布局依旧是包括安徽省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学校的不二之选。

不过,安徽省课堂空间并非完全是社会发展现状的产物,其中还包括传统教育文化的因素。被规训的儿童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知识型课堂空间对儿童物理和社会性空间的双重挤压,另一方面是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文化所带来的外部权威压迫,及从古代士志于道到近代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对内心关于知识学习的道德化、义务化和功利化。可见,现代型课堂空间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的。但是,具有现实合理性不等于不要课堂空间变革,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也要求重新审视单方面追求知识传授,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近年来不少学者已有重构课堂物理环境的研究,我们认为,课堂空间变革不仅在于物理环境的重构,更重要的是变革课堂中的主体互动形式,也就是变革课堂教学,这需要我们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从生命的层次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视为师生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师生生命活力。[19]可见,只有生命发展取向的课堂教学观进入课堂空间,才能在学生立场,关怀生命的多主体互动中,实现课堂空间从传统的“知识工厂”“学习空间”到焕发生命活力的“成长空间”和“生命场”的转变,带动儿童在校生活的整体改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研究无意于评判两国课堂空间或是儿童形象的优劣。从教育的外延来看,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而教育的空间作为一种社会空间,必然带有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烙印,中加两国学校生活中的儿童形象自有其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合理性。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课堂空间、社会结构和文化及儿童形象三者的关系中,进一步探讨研究中所呈现的我国儿童形象的合理性,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

【注释】

[1]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我国学校生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项目号:BHA160096)、加拿大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加拿大学校教育与教师教育的互惠学习研究”(项目号:895-2012-1011)成果之一。

[2]作者简介:钟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16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3]Barney Warf.The Spatial Turn: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M].New York:Routledge,2009:12.

[4]罗明东.教育地理学: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J].教育发展研究,1997(6).

[5]石艳,田张霞.作为社会空间的学校——基于西方空间杜会学研究的新进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8(7):1—6.

[6]Lefebvre,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lackwell,1991:16.

[7]Harvey D.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M].London: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3:73-85.

[8]黄继刚.爱德华·索雅和空间文化理论研究的新视野[J].中南大学学报,2011(2).

[9]Gruenewald,D.A.The best of both worlds:A critical pedagogy of place[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3,32(4).

[10]苏尚锋.论学校空间的构成[J].教育研究,2012(2).

[11]陈红燕.视频图像阐释中的复杂性:一种方法论的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

[12]图1与图2分别由课题组根据翡绿小学及森瑞学校教室的现实布局绘制。

[13]潘跃玲.教室空间构造的现象学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32.

[14]张玉婷.师生互动:基于符号互动论的分析与改进[J].江苏教育研究,2009(07).

[15]朱光明.座位的潜课程意义——中小学生座位体验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

[16][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75.

[17][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310.

[18]范梅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7.

[1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