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基于学生立场

一、反思:基于学生立场

学校主题活动是学生在学校的校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传统的学校主题活动,一类是社会性节日,如庆元旦、迎中秋、庆六一、过国庆等;一类是学校自定节日,如艺术节、运动会、科技节等;还有一类是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的教育活动,如安全教育周、禁毒宣传日等。然而,在一次艺术节后,面向五年级的一个班52个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12人认为很喜欢,因为能上台表演,或者能不用上课在台下看表演;6人认为很累,因为要排练节目;27人认为很无聊,坐在台下很晒,不能走动不能讲话;还有少部分认为无所谓。在对班主任老师的访谈中,班主任老师也提到,要“应付”这些主题活动很累。显然,这些传统的学校主题活动,已经很难真正受学生喜爱和老师们欢迎了。反思这些传统的学校主题活动,主要呈现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活动育人目标单一窄化。从指导思想以及活动的目标上看,每个主题对于某个方面德育的指向性太强,例如或是品德或是爱国或是习惯等,育人价值呈点状、单薄,任何一个活动育人的价值都不是单一的,任何一个活动也不能对德育的哪一方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总强调不能用说教的方式管理学生,但我们也不能用假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是活动开展脱离成长需要。很多时候活动都是上级空降给学校,学校空降给班级,班主任老师又空降给学生,活动的主题是否符合学生真正的成长需要?是否有学生立场?另外,很多时候开展主题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外部评价,具有功利性。当学生立场变成了外部评价立场,学生的整体发展被个别替代,内在发展需要被忽视,重心过高的主题活动就变成了假活动、假生活、假成长。

三是活动主题设置呈点状割裂状态。传统的学校主题活动,多是呈点状开展,活动之间没有关联,育人过程没有前移后续。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提到,学生工作要从窄化的德育教育、片面的管理中走出来,创造体验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丰富的学生活动系列,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聚焦于学生健康人格、自我意识、成长需求以及未来公民素养等,在丰富、改变学生生活的班级建设中使学生成为主动、健康发展的个体,从学生社会性格和个性方面,积极有效的实现“三维双向”的新人培养,形成新的工作格局。[2]那么,什么样的主题活动更受学生喜爱呢?在对部分老师和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的关注点是“好玩的”,也就是说,他们对好玩的新鲜的独特的事物活动更加感兴趣,而教师对“喜欢的活动”关注点是“成长的”,他们认为,开展活动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能白费,不能瞎忙”,要使学生有所成长,也要使自己专业能力有所成长。因此笔者认为,学校主题活动只有真正属于师生们自己,大家共同来参与策划、组织、开展、评价,大家都共享这些权力,且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成长,这样的活动才是大家所喜欢的真活动,过程所带来的成长,才能体现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