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表现要丰富

二、表现要丰富

将充分与丰富联系起来,实现充分的感受与丰富的表现有机统一是第二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艺术的表现力是艺术教育的灵魂。艺术素养的综合性表现也体现在艺术的表现力的提高上。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在课堂的始终。每个环节,包括模仿、范唱甚至重复训练,都是呈现学生的表现力,培养学生表现力的可能空间,也是提升学生表现力的机会。但在实践中,很多老师都无形中把课堂最后的输出环节作为表现的要求,这样导致课堂变成了学习—练习—讨论—表现的机械割裂式的拼装组合,而在不少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一般名为综合输出环节,往往学生并不能如老师所愿,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的理解有误。比如导入时的聆听音乐环节,我看到很多课堂上,孩子面无表情,如果这是对音乐不好听的反应,那倒也好说,而问题是学生的回答却是好听、活泼、高兴、快乐或优美、抒情,这就使得我异常苦闷: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听音乐没有任何反应?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情感教育,音乐教学过程更是情感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听音乐就是一个开放心灵的过程,聆听音乐本身应该是一种听动结合,以动促听,以听带动的状态。更可怕的是,有的课堂上学生听音乐时,有着本能性的自然律动,而老师对于这样的聆听状态却无动于衷,不能予以回应或评价,连诸如有感觉或大拇指竖一下等的激励和反馈都没有。在这里,还要避免一种“课堂尴尬”,就是教师拼命动,而学生却一动不动,这里教师的动也应该是一种互动性的情绪传递,从学生的动生成教师的动,进而带动学生的动,才是一种真正的音乐课堂上所独有的课堂互动。律动或动本身与听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同时,作为音乐情绪的反映,本身是一种检验和呈现学生音乐感觉和理解水平的一种直观外显形式。没有这样的听动结合,就使得老师无法判断,学生在听音乐或歌唱时所有的情绪是否能出来,感受与表现、聆听与律动等就没有发生关联,进而导致缺少音乐元素的资源生成,造成音乐课堂上出现可怕的尴尬局面,没有了这个重要的充分感受与表现的环节,在课堂推进过程中就变得凝滞、滞重、机械和不自然,靠老师简单的“接下来”,使得音乐课堂的音乐性缺乏,过渡资源匮乏的音乐课堂就让人难受和恐怖,而教师依靠自己的情绪不断带动,一方面特别吃力,一方面会造成教师越陷越深,进而成了独白和自说自话,更多的就是自问自答。

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形式,传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的精神生活。音乐是发展人的美感的重要途径。音乐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并为人的不同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发展提供良好途径。因此,在音乐课堂上需要的是互动,但是,不是四个人对面呆坐的“坐而论道”,我最怕看到音乐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交流时,出现类似语数外课堂上的那种只是“干讲”,既然音乐学科的价值本质上就是一种促使学生获得一种不同于语言的一种交流方式,那么在音乐课堂上的创作,特别是在功能教室中的小组合作,如果缺少表现、示范、尝试、评价、纠正等的表现性的合作,就使得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变成“走形式”,而这些都与感受的充分性和表现的丰富性,特别是音乐交流中的表现力的呈现所需要的大胆、祛除杂念等心理和人格品质的养成相关。既然表现,就需要忘我,否则,忸怩作态,令人浑身不舒服。而作为音乐经验的情绪表达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互动才能够呈现的音乐表现状态,我们看到“插秧式”的课堂座位形式,使得教师的音乐情绪可以传达给学生,而学生之间的音乐情绪却难以传达,使得情绪传递的通道不畅通,没有情绪传递和互动感染的音乐经验本身就是一种残缺的音乐表现经验,同时,我们音乐情绪的互动本身也需要有一种教学意味,过于强大的教师专业性的情绪感染也容易导致抑制了学生的情绪表达,教师的音乐表现情绪有效性的标准是能够基于学生的已有情绪状态基础上引发或激发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这方面有着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情绪感染的分寸的把握和拿捏,过犹不及,度的把握和合理的交互性的情绪传递以及引导学生之间听唱音乐作品时的一种情绪交流,互相感染和支持,是值得关注的音乐课堂的互动品质提升问题。

当然,表现的丰富性,离不开音乐素养养成综合性的侧度,需要在多样性、多组合、多层面上有所设计。如演唱形式的多样性体验,表演、动作和歌唱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表演或多角色扮演的表现等都是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有效方式。这里需要考虑循序渐进的问题,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的形式多样性,脱离了学生的能力基础上的多样性则既容易浪费时间,也容易顾此失彼,多种问题出现后,教师成了“救火大队长”,反而对学生呈现的状态难以从容驾驭。因此,本人还是主张老师在表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培养上采用“1+1”的形式,也就是说,在学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教授、选择和培养上,应该是在扎实地掌握一种形式后增加一种形式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