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调研而关注的学生立场与科学研究间的系统设计
每一位汽轮小学的教师和学生走进校园,都会被学校浓浓的地方工业文化建筑吸引。我校前身是一所职工子弟小学,48年的厂办教育历史让学校与动力工程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97年起,学校划归地方管理,成为公办小学,但是“动力起航,从一做起”的探究精神一直传承至今。在2012年,学校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研究合作校,努力践行“好学自信,共生奋进”的八字校训。教师们尝试改变教育观念和课堂角色定位,尝试在改变课堂教学中关注教学重心和学生行为方式,先后就“身心健康”“家庭文化背景”“学习兴趣和能力”“起始年级摸底调研”“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现状调研”“高年级学生数学学科‘形概念问题’学习现状调研”“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量的现状调研”等大小几十次调研分析中,老师们逐渐改变以往的经验判断式教育研究,而转向教育实证研究,教师们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研究视角逐渐被打开。从2008年起,学校利用校园网、家校听证会、问卷等方式了解到:(1)学生对于科技前沿方面的知识非常少;(2)家庭提供给学生拓展视野感受高科技事物的机会相当匮乏;(3)教师习惯于基础能力的培养,而缺失对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4)学生对于科技环保方面的教育需求非常强烈。这样的信息反馈,激活了学校学生创造力方面的教育实践,我们希望我校的孩子敢想敢实践,勇于挑战自我,并成为有策略有智慧的学习主人。
为此,学校开始进行系统设计,把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计划中。在宏观层面,我们设置了学校课程研发组,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课程实施,选定了自然、劳技、信息、美术为学科背景的科任教师,并招募了其余学科的教师志愿者,协助任课教师观察、记录、分析、调研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称之为“牵手八人行”。在中观层面,教师团队先后编写了《小布条旅行记》《我与太阳的互动》《魔法天裁》《追“光”一族》等科普类校本教材,同时开设了“绿色能源”“绿色账户”“绿色出行”“神奇秀丽手”“巧手做”“小小‘李时珍’”“清波‘仙子’”“思维体操”等科普社团。另外,我们对照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将信息技术、自然、劳技、美术两两组合,保证每位学生每周有70分钟的活动时间,我们称之为“叠加七十分”。在微观层面,我们设计了“普适性学习”“专题式提升”“社团类选拔”三大模块的培养计划,采取“知识营”“体验营”和“挑战营”的形式推进课程学习。
基于前期的综合调研和后期的分类调研,我们意识到系统设计对于学生成长的必要性,基于每个学生成长的课程一定是前置而后内生的。所谓前置就是课程的设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走向,所谓内生就是课程要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自洽于学校的文化与传统。唯有这样,我们的调研才能真正地从学生中来,并作用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