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化需拓展
在民歌中,通过旋律、节奏和歌词等形式呈现的是一种民族生活方式,沉浸并投入于这样的艺术形式中,无论是欣赏还是模仿,本质上就是一种渗透式的民族文化理解。有这方面意识的老师往往会借助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去呈现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乐形式背后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形式。借助音乐作品的多种表现形式,也可以让学生欣赏经典、民族、传统、大众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文化。特别在同一主题中,通过多种作品的组合式呈现更能够比较集中地融入中西文化、古典和流行等多种音乐样式,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文化内涵,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渗透和生成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感受力,增长见识。所以,除了在课前、课中和结束环节中有意识地进行适度拓展之外,教师借助作品传达文化感觉也非常重要。就作品教作品,并且仅仅限于作品中的知识技能,缺乏对作品的文化意义的挖掘,会导致音乐课堂上只是技巧技能的熟练化训练,而缺少文化的意味。因此,适度进行合理的文化渗透和拓展包括音乐史知识的拓展值得关注和尝试。
音乐是个开放的概念。[3]音乐本身要求听者、表现者的心态开放,在开放中感受,在感受中接受,在接受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审美素养。音乐教学负载着让学生经历一种文化生活体验,经历一种民族情感体验,形成一种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的价值使命。
“音乐的声音在不同的文化中可以为各种目的和功能而制作。例如,作为庆祝和舞蹈的伴随品,作为交流信仰和价值的工具或是作为求神的祷文。然而,这种哲学要提出的是,隐藏和蕴含在这些目的和功能之内的是作为独特沉浸的来源的音乐制作和聆听的基本价值,参与者是否正规地理解它以及自我成长和建设性知识。”[4]
音乐素养的养成是一种漫长的绵延过程,是长期的点滴渗透,有效拓展,感受表现有机转换,认知评价能力自然提升的一个养成过程。音乐本身是美的,音乐课堂也应该是美的。这种美感课堂,需要在开放、生成、互动、有机、融入的统一中才得以出现,以此为基础,也只有在充分、丰富、渗透、创意和拓展中,美感才得以呈现,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有意义有意味的课堂美感才得以生成。
聆听促使我们每个人成为参与者。“听是向心的,它将你推入世界。”[5]
【注释】
[1]本文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的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作者简介:徐冬青,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3][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21.
[4][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22.
[5]同上: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