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调神与生命之道——《黄帝内经》的视角
刘良华[1]
《黄帝内经》的基本思路是先讲天地(自然)如何,然后以类似“故人亦应之”的修辞,劝告人类必须守护天人相应的养生大法。在《黄帝内经》第一卷中,《上古天真论》重点讨论天人相应。《四气调神大论》和《生气通天论》在讨论天人相应的同时,增加了有关阴阳哲学的讨论。《金匮真言论》则在天人相应、阴阳哲学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藏象理论的讨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2]《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各18卷、81篇,共计162篇。[3]“素问”即“平素问答”之书。“灵枢”即“神灵之枢要”,也有人认为“灵枢”来自道家之《玉枢》《神枢》《灵轴》等经。[4]
《黄帝内经》重点不在“治已病”,而在“治未病”。[5]“治未病”的主要途径是应和自然、“四气调神”。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理论:一是天人相应(或天人合一);二是阴阳五行;三是藏象论。《黄帝内经》博大精深,但有关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藏象论的身体教育哲学讨论,主要集中于《素问》的前三卷尤其是第一卷(共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