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课堂教学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的主要舞台,同时,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场所,“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4]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经了三十余年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索,不断寻求着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开始突破“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诸多学者开始从生命成长的层面重新理解课堂教学,[5]认为新型课堂教学在价值定位上,应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向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6]在实践上应突破线性、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现成知识转型为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7]在文化上应形成师生之间彼此倾听、相互接纳、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差异的课堂文化。[8]那么,历经数年改革,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何种特质?与国际相比,我们的课堂教学特质又是什么?还有什么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这些问题的厘清,为此,我们选择了一对跨文化互惠学习的国际姊妹校作为研究对象。

上海市闵竹小学与多伦多森瑞学校是已有近十年交往的国际姊妹校,这对姊妹校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和多伦多大学康纳利教授在2008牵头建立。交往初期,两校以交换礼物、传递节日问候为主要交流方式;2013年,这对姊妹校参与了“中加教师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惠学习研究”项目,[9]在学校领导与管理、教学实践以及学生活动等领域开展了全面交流,其中课堂教学是交流最多的内容。闵竹小学在1999年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的实验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在课堂教学、学科建设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2012年又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的合作学校,并作为组长学校带动周边10多所学校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方面,该校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探索新型课堂教学的实践样态。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该校课堂教学整体突破了知识传递型教学模式,“有效开放”“互动反馈”“回收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推进逻辑,课堂教学也呈现出开放、动态生成的气象,学生能在动态、开放的课堂中进行主动学习。

森瑞学校现共有350名学生,30位教职工,是多伦多市的中心示范校。学生多来自社会的中下层家庭,学校实行混龄教学,班级人数多在25人以内,与中国的分科教学不同,森瑞学校实行教师包班制的全科型教学。在教学方面,近年来多伦多教育局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育,提倡三部分探究式教学法(Three-Part Lesson),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具有个体化的表现。三部分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最初用于基础学校的数学教学,由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数学家约翰·范登瓦利(John A.Vandedia)等人提出。第一部分是10—15分钟的课程导入阶段,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前面课时的程序、策略或概念,教师会根据学生对特定课程的期望结果,让学生对解决问题做好思想准备。第二部分是30—40分钟的学生探究时间,学生单独、成对或小团体参与解决问题,并记录他们用来开发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然后提出用来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具体材料,在此期间教师会巡视和观察学生的互动方式,并注意他们正在使用的语言以及他们用来解决问题的模型。教师在此阶段一般只做积极的听众,并记笔记,这也是教师评估学生的一个阶段。第三部分是10—15分钟的巩固和实践阶段,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共享研究成果,可采用数学议会、作品赏析,或作品展示并报告等方式。如果发现学生有新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可将它们贴在班级的“战略墙”上,或用它们来开发一个“锚图”。教师通常不评价这一阶段的学生,而是积极聆听学生好的和不好的想法。虽然这一方法最初是在数学教学领域实行,但近年来逐渐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得到推广,森瑞学校的老师们也采纳了这一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