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与访谈

(一)交流与访谈

1.社会现状

《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中的数据显示,17.8%的父母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这两类加起来等于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时看手机。的确,身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亲子时间刷屏,是很多年轻父母的“通病”。有位漫画家创作的名为《小宝的爸爸妈妈被手机抓走了》被不少人转载,“这个手机,究竟是什么妖怪?它又不漂亮,又不能变棒棒糖,可为什么爸爸妈妈都爱它?小宝只好跟熊宝玩,因为熊宝不会看手机,不会不陪我……”众多家长看后,直呼“太揪心”。

其实父母的“手机病”只是冰山一角,它反映出的是庞大的家庭教育体系中的亲子陪伴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家长,“手机病”倒并不严重,对孩子也有着较强的陪伴意识,但缺少合适的陪伴方法与途径。

2.学生立场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我们从学生立场出发,在夕会课上,就“爸爸妈妈和手机”这一话题与孩子进行了交流。

(1)我妈妈整天和朋友圈里的小姊妹在聊天,主要聊买这个好还是买那个好。

(2)爸爸最喜欢在手机上打游戏,我让他教我一道题,他眼睛盯着手机,嘴里说着“哦哦”,可“哦”了半天,脚都没有挪一步。

(3)我和爸爸妈妈出去玩,他们和我一起玩得时间不多,最喜欢用手机拍这拍那,然后盯着手机发半天照片。

(4)爸爸妈妈如果去上厕所,肯定是拿着手机进去的。

……

孩子们的这些话被传到班级群里后,好多家长都是“滴汗”的表情,有的说几乎条条中招,有的说这些行为自己不觉得怎样,但通过孩子描述出来真是让家长汗颜。

低年级已度过了小学生活的适应期,主观能动性开始逐步增强。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就是能有意识地参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对家庭活动的安排会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对家庭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在日常交流与夕会课的访谈中,好多孩子都提到,晚上或休息日,爸爸妈妈要么因为工作加班或外出忙事等原因而不在家。如果在家的话,除了督促作业以外,其他很多时间不停地在盯着手机。孩子们特别希望爸爸妈妈能多多在家,能放下手机,陪他们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或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放下手机陪陪我”系列活动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