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季与养肝
第一章为春三月。春三月始于立春而终于立夏。
春主“生”,“此谓发陈”,逆之则伤肝。冬藏之后万物复苏,推陈出新。[32]“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强调三个要点。[33]
第一,“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与冬三月相比,春三月可稍微晚一点睡觉,但要早起,然后到户外散步,以接应温暖地气。春三月底气温而升腾,草长莺飞,莺歌燕舞,宜早起而户外散步,采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黄帝内经》把睡觉当作头等大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论春夏秋冬四季与四气,皆以睡眠为首要事件。《素问·五脏生成论》云:“故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睡眠之所以重要,正因为“人卧血归于肝”,并由此而实现睡眠养肝。民间有“血粒归仓”之说,睡眠则血液归入肝仓,不睡则血液周身奔突(尤其供血于心脑)。因此《黄帝内经》认为“肝藏魂”而“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34]“五藏”之中,“心藏神”与“肝藏魂”相互生发。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木(肝)生火(心),肝血养心魂,心肝一起构成魂之宝贝。白天的意识行为尤其是聚精会神的意识行为一直在耗神、费神,神处于被动驱使、被动投入状态。只有睡眠之后,神才开始成为主角,由神做主。只有按时睡觉,按时“御神”,神才得到静养、滋养。“不时御神”则精疲力竭、神志不清、神魂颠倒、六神无主。[35]
第二,“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把头发解开,使其自由,淡泊名利,放松身体,神清气爽。按中国古礼,女子七岁,男子八岁以前披头散发,自由自在,入学后开始束发。男子二十举行冠礼,正式戴冠束发。《礼记·曲礼上》云:“男子二十,冠而字。”束发是约束身心的标志。头发既代表杂乱,也代表情绪与烦恼。束发意味着建立规则,削发则意味着斩断情丝与烦恼。剪短发或剃光头则是现代人的另一种自我解放的方式。《黄帝内经》之所以建议“被发缓形”,目的在于自我解放,摆脱束缚,“以使志生”。“以使志生”意味着顺应春之生发节奏,让情感欲望自然生长而不过度压制。春三月是大多数动物发情的季节。人在春三月往往蠢蠢欲动。这也正是中国古风重视上巳节男女约会的原因。《周礼·地官·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36]
第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春三月应当多养殖、植树、播种,不可杀戮、砍伐。[37]程颐“谏折柳”事件,亦与此有关。[38]春三月应补充能量,多吃蔬菜而少吃肉食、瓜果。春三月蔬菜鲜美,而动物要么属于初生者要么处于生育期,其肉酸涩。瓜果则属于过气之物或反季节食物,因而春三月之瓜果往往过于寒凉。此外,“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还意味着舒展身体、活动筋骨、扬眉吐气。
接下来为本章小结。人的身心欲望在春三月苏醒而春情荡漾。养生之道在于顺应“春气”而动。过度压制、剥夺和惩罚必导致伤肝(怒伤肝,心花怒放受到严重压抑亦伤肝),即便到了夏天亦热情不足,不能为“夏长”提供足够的能量。“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