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实践:另一种项目研究的方式
秉持上述认识、理解与信念,“你好,暑假!”以独特的方式运行,致力于发展新的研究共同体,探索新的教育研究范式。
首先,是教师、学校自愿参与而形成全国联盟。
这个项目有明晰的价值追求,但却以非常开放的方式进行。在“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的统筹和支持下,发起者通过微信平台发布信息,进而通过朋友圈传播;有志者都可以参与其中,不设任何门槛。本次“你好,暑假!”的研究是延续“你好,寒假!”的研究平台与风格,沿用之前的微信群和公众号。然而,不同的是,这次对于参与者深度阅读前期研究成果有了新的要求,希望将本次研究建立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相关研究纲要的形成,直接发动之前参与过“你好,寒假!”项目研究的校长、教师、教研员、专职科研人员等,促成更多归属感的形成。发起方尽力促成围绕着主题、地区而形成的各类研究团队,鼓励参与者们建立各自的专题研究小组。这个联盟一直保持着松散性,会有发起人、参与者提供的号召、榜样,但没有强行的要求和规则,参与者有随时退出的权利而无须被谁批准;微信群内的参与也完全是自主、自由的。这个项目运作的直接前提就是自愿,因此,这个项目尽管是“无经费、无证书、无立项”,却有一系列的“有”:有志、有情、有真投入、有真交往、有真产出。
其次,是基于班级、学校的研究过程与个性形成。
“你好,暑假!”项目继续延续“你好,寒假!”的风格,发起方仅提供原理性的支持、过程中的大量反馈和针对每位教师、学校的项目完善建议,鼓励参与者自主形成。这使得项目研究成为有众多分主题、极具多样性、充满创生性的研究。项目发起者极力推动每个参与者开展调查研究,分享一系列调研、策划的研究成果;鼓励参与者形成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展开跨地区、跨学段的合作;尽可能深入到项目学校直接开展对话,促成相关方案的形成与过程的开展。在研究过程中,参与者通过微信平台等保持着多元的互动。鉴于“你好,暑假!”研究是建立在“你好,寒假!”研究基础上的,发起方高度关注参与者的成果形成,不仅借助寒假研究的成果做示范,而且更早地策划9月初的现场研讨会,推动参与者准备相关论文和书稿的撰写,致力于参与研究者学术修养的提升与研究能力的发展。
再次,是学术性与实践性的高度融通、互生。
参与该项目的人员非常丰富,有中小学班主任、学科教师、校长、书记,有地方教研员和科研员,有高校教师。从“你好,寒假!”开始,这个群体就具有强烈的学术色彩,其实践根基也非常扎实。高校教师与专职科研人员会不断发现实践变革的独特,并通过诸如“财经素养”“学生领导力”等核心话语而影响实践改革;实践改革中创生的实践,又在合作性的思考与对话中转化为“学生存在感”“班主任领导力”“家长教育觉醒”“生态型班级建设”等新主题、新认识。“你好,暑假!”自2017年5月启动以来,发起人一直推动深度阅读,推荐深化思维、积淀成果;推动学术性写作,鼓励参与者以规范的学术论文方式呈现研究成果。这个项目相比较于“你好,寒假!”而言,有着更为显著的学术性,也有着更为聚焦的实践性。
最后,是所有参与者的发展与“第四教育世界”的逐步清晰。
这个项目是人人投入其中、并受之影响的项目。尽管直接研究和影响的对象是学生、家长,但事实上,无论是发起者还是参与者,都在自觉追求发展,同时享受着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参与者已经在形成一个有新信念、新理念、新实践能力、新学术研究能力的群体。在这群人的投入下,学生的暑假生活世界将显现出与众不同之处,项目所追求着的“第四教育世界”的性质、内容与形态、过程与方法、评价与更新的内涵,将逐步显现而出。
历经四个月的研究,“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和相关合作单位一起,于2017年9月分别在北京、长沙组织了两次全国性论坛,最大范围地传播了相关理念,促成了相关实践经验的提炼与交流。未来发展之路依然在前方……
【注释】
[1]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重大研究项目“建国以来中小学班级建设的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研究”成果。
[2]作者简介: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班级建设与学生发展,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教育学原理。
[3]龙虎塘实验小学.展“中国个性”,对话“世界贡献”——记“中国班集体建设考察万里行”活动[EB/OL].[2018-03-31].http://www.xbedu.net/schoolNews/detail/53408.html.
[4]吕珂漪,顾惠芬.重建学生的暑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发展”第二次全国现场研讨会议综述[J].班主任之友(中学),2016(12).
[5]李家成.以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开拓教育改革新空间[J].教育视界(管理),2017(1).
[6]李家成.在教育的空隙处开展教育研究——以“你好,寒假!”之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7(6).
[7]陈才英,李家成.“我很重要!班级每个人都重要!”——论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中学生存在感的获得[J].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7(5).
[8]王怀玉.论寒假生活变革中的班主任领导力——以班级寒假生活项目规划与实施为例[J].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7(5).
[9]陈海敏.唤醒家长的教育自觉——以“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研究为例[J].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7(5).
[10]顾惠芬,钱丽美.寒假生活研究中校长的思维品质提升[J].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7(5).
[11]林进材.台湾地区学生暑假生活调查——兼谈对生长型教师培养的建议[J].教育学术月刊,2017(6).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