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特的学术传统
2025年09月26日
(一)中国独特的学术传统
如果说西方学人乐于“旁观”,以“理论理性”为尊,中国学人则喜欢“介入”,重视“实践(实用)理性”。对此李泽厚曾有很精彩的分析。[30]因此,中国人发展出了知行合一传统,“中国哲人研究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常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入手处;最后又归于实践,将理论在实践之上加以验证。……要之,学说乃以生活行动为依归”。[31]“要之,中国哲学乃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为归宿。行是知之始,亦是知之终。研究的目的在行,研究的方法亦在行。过去中国之所谓学,本不专指知识的研究,而实亦兼身心的修养。所谓学,是兼赅知行的。”[32]可见知行合一、行知转化是中国学人的生存方式也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这种生存方式和基本原则深处还蕴含着中国士人所特有的践履精神,并凝聚成为中国知识人的基本性格。这表明,中国知识人发展的学术态度不同于西方的“静观的人生”,而是“行动的人生”,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且是改变世界。当然,最迟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取得共识,即士已一去不复返,代之而起的是现代的知识人,知识人代士而起宣告了士的传统的结束。“但是士的传统虽然在现代结构中消失了,士的幽灵却仍然以种种方式,或深或浅地缠绕在现代中国知识人的身上。”[33]这种判断是准确的,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等教育前贤虽逝已久,但他们的教育践履精神依然在今天的教育学者身上延续,越来越多的当代教育学人以这种士的精神开展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