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创造而重构师生成长与教育价值的内在关联
因为调研,我们转变了学生观,跳出了“生源决定论”的思维定式,寻找学生在创造力方面的新生长点;因为学科教学与学生成长的跨界融通,我们的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更多的阳光、更新鲜自然的空气,进而让他们从学习教材移向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认知。
下面以载人航天器中的新能源科技教育为例,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践能力,并紧扣载人航天光能源探究主题,为学生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需要的科学知识、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作准备,引导、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学习热情。
【活动目标】
认识航天科技中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把航天科普教育融于学校整体课程建设中,以“追光”系列实践活动为载体,了解“太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清洁能源”的科普知识。
领悟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内涵,进而树立仰望星空的远大理想,培养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
为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校园而认真践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展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小公民的科学素养,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发扬光大。
【活动方法】
整个活动分为“识光”“探光”和“用光”三大系列,采用“课程专题化、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方法和分年级实施机制,有序、有效持续开展实践活动。
【活动组织与实施】
学校建立活动项目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切实保障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
(一)“识光”——载人航天知识课程专题化
项目负责:自然学科教师、学生发展部、环保科普志愿者。
1.梳理自然学科教材、区本教材《航天闵行》、校本课程《人杰地灵大中华》《我与太阳的互动》中关于航天光能的相关内容,在课程专题教学中落实。
2.建立载人航天教育资源共享库。目前学校的航天资源有时长约30小时的视频,动画40余个,扫描图片200余张,电子文档70多篇。同时向学生推荐自主学习航天知识网站,例如国家航天局网、少年航天网、航天科技网、星空天文网、中国科普博览网等,为逐渐对航天光能知识产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
3.举行“航天精神代代传”专题会。挖掘、整理身边的航天人故事,与航天劳模面对面,讲父辈献身祖国西北航天基地的故事,观看“长征”“神舟”飞天英雄的电视新闻等,了解航天人奉献航天事业的感人事迹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二)“探光”——载人科普航天课程活动化
项目负责:自然学科教师、学生发展部、环保科普志愿者。
1.“环保科普日”举行校本课程开放活动
学校利用每年9月全国科普教育周,举行学校校本课程主题展示活动,并邀请家长、社区居民来校参与互动。
表1 校本课程展示活动菜单
2.期末评价中实施“追光”探究活动
每学期期末组织以“追光”活动为主题的表现性评价(如表2、表3所示)。
表2 “追光”探究活动表
续 表
表3 (低年级)太阳“光”剧场探究学习评价单
我的发现:以上会发光的物体中,________________是最________________的光源。
我可以得_______颗☆,等级_______
评价标准:
选择正确:☆☆☆☆☆;描述科学:☆☆☆☆☆;表达清楚:☆☆☆☆☆
等级评定:
5颗☆及以下“需努力”;6—9颗☆为“合格”;10—12颗☆为“良好”;13颗☆及以上为“优秀”
3.“探光”体验
我校充分利用每学期不少于三天的社会实践课程(春秋游、夏令营、冬令营等),组织学生参观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与位于闵行紫竹科学园区的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启航天太阳能科普探究之旅。
在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同学们与各种火箭实体、发动机等零距离接触,每次活动都能看到新的技术、新的装备,聆听到航天技术人员既专业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讲解。
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犹如一个太空空间站,每次参观,同学们都被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震撼。
(三)“用光”——载人航天科普校外活动课程化
项目负责人:探究课教师、环保科普志愿者。
我校在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上海航天局申航进出口有限公司、闵行区环保局、闵行区教育局、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系统工程分公司、闵行区江川街道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校门口屋顶平台上建造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一期、二期装置,称之为“阳光屋顶绿宝石”。总容量为500瓦,预计年均发电285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5.19千克、二氧化硫7.14千克、氮氧化合物3.57千克、烟尘64.73千克。
由探究老师专门讲解有关数据统计、减排换算的方法,组织“光伏能源天天记”课外社团,学生每天记录、积累数据,每年“世界环境日”表彰“低碳小先锋”,由学生社团团长汇报光伏发电总量和换算减排数据,让学生亲身感受“风光一体”新能源的无穷魅力。
附:“光伏能源天天记”社团活动记录表
闵行区汽轮小学“光伏能源”天天记
记录员______________班 级_________
“天天记”小岗位工作要求:
1.每日根据天气情况,于中午、放学时两次记录学校“光伏发电”数据;
2.操作注意安全规范,及时记下观察感想,字数不限;
3.每周向指导老师汇报一次。
【活动成效】
(一)“追‘光’一族”校本课程拓宽了师生知识面,激发了师生探究科学的潜能
科学探究的教育环境将促进学生科技探索的精深,会激励学生在将来积极面对各种压力,并对科学保持向往之心。近几年来随着航天新能源等科技教育的不断推进,我校师生在市、区各级科技类比赛中的参与率、获奖率也显著提高。
(二)“追‘光’一族”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实践能力提高了,也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对身边事物产生了兴趣,逐渐学会并喜欢去发现问题,乐于努力去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上呈现科学思维的碰撞。他们也在生活中实践着自主探索,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向着科学与辩证转变。
(三)“追‘光’一族”课程活动的开发,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学校通过对航天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和教学实践,一批教师的学习力得到很大发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校也更加关注载人航天科技领域的新发展、新突破,这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素养,同时师生也得到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在摸索与发展中和在创新与实验中形成了航天教育课程校本化、系列化。因此,学校在课程结构、知识技能、学生体验、情感价值、资源利用、活动设计等方面的统整与思考也更加成熟,这为提升师生综合科学素养又打开了一扇成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