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教育世界”:从家庭、社区、学校到寒暑假
针对寒暑假的研究,本人曾从学校教育内部“缝隙”的视角认识其研究价值,这突出了学校教育自身的长程性;也曾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间的“缝隙”角度探讨寒暑假研究的生态性意义。也有台湾学者在“中断还是延续”的意义上讨论寒暑假与学生学期学习的关系。[11]但本文要强调的,是从人的生命全程视角认识寒暑假的独特价值。
这一思路的转换,要回归到具体的人的存在,探讨教育与人的生命的关系;但又不同于在人类发展意义上所做的教育史研究,而是具体化为个体的生命史。在此意义上,寒暑假期间的教育,就是“第四教育世界”。
“第一教育世界”是孩子降生以后就身处其中的家庭教育。来自父母的直接养育,在家庭中所接受到的全面的影响,是个体所进入的“第一教育世界”。在这个教育世界中,核心的教育关系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以孩子的健康发育与基础素养发展为主要内容。这一教育将成为之后所有教育世界的底色和直接基础。
“第二教育世界”是孩子随家人或有一定行动能力之后自己进入的社区教育。在邻里的交往中,在社区里愿意陪孩子玩、愿意教孩子某些语言与技能的人的行为中,在社区所开展的各类活动中,都蕴藏着教育价值。核心教育关系,发生在孩子与社区人士之间;家长也依然在其中,并形成孩子、家长、社区人士的复杂交往关系。这是建立在“第一教育世界”之上、直接受其影响的,但也影响着“第一教育世界”;孩子从此要在两个教育世界的交融、合作或冲突中生存与发展了。
“第三教育世界”则是以学校教育为代表。这里有专业的教师专职于教育学生的工作,有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有专业的班级建设与校园活动,有独特的时空安排和人际交往,还有独特的评价甚至控制手段。核心性的教育关系,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并伴有同学之间、学生与自己和同学的家长之间、学生与自己或同学所在的社区人士之间的更为多元的关系形态,还会随着学科、学校活动等而与历史、文化、时代进行对话。进入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在“第一教育世界”“第二教育世界”中的所得又会在“第三教育世界”中被筛选、加工、整合、改造,从而开始保持与“第一教育世界”“第二教育世界”的批判、发展等关系。同时,孩子的“第一教育世界”和“第二教育世界”也由此而改变,因为孩子带着在学校所学的全部新信息、新思想、新方法、新行为、新关系而回家,回社区,学生与家庭、社区成员的关系和生活内容由此而大大改变。
从第一个寒假、暑假开始,“第四教育世界”就可能到来了。这个“世界”是前三个“世界”继续“纠缠”的地方:学校教育一定有影响力,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行政部门都会布置作业;但这个作业很可能不会被批改和评价,过程中也难有指导与帮助。家长会安排日常起居、衣食住行、外出游览等,但总会担心孩子的寒暑假作业,总想着孩子的补课、“学习”问题,而不可能如原初的“第一教育世界”那样自然而纯粹。社区也有寒暑假的教育责任,包括社区少先队的探索、各类社区活动的组织、社区治理的改进;但社区人士对于学生的影响力远不及教师和家长。于是,这个独特的“第四教育世界”就显出端倪了。在这个世界中,学生主要的交往对象涵盖前三个世界中的所有人,但又有亲密程度、交往方式的巨大差别,更有生活内容上的典型差异;学生个体也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其自我的介入度、发展的主动性、自我教育的自觉性,都大不同于之前了。
“第四教育世界”在当前远未得到充分研究,发育并不成熟。如何将寒暑假的教育价值与生命意蕴更好地实现,有赖于新的研究与实践范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