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余的念字
2025年09月28日
谈小余的念字
吾一生最佩服三人,即杨小楼、余叔岩、侯喜瑞是,杨已作古,叔岩谢影歌坛,只侯霭如仍活跃其舞台生命,前于《津画》略志侯霭如,前见某报有谈字音者,不禁引起谈小余字音之兴焉。
民国初年至十五六年,小余正红,亦若今日之马连良之红,且有过之,而海上一般谈“谭”者,若苏少卿、陈彦衡等,均斥余为“伪谭”,当时并无若干人盛称其念字如何如何,而竟有谓其念字不行者(见《戏剧月刊》,系刘豁公主编)。平心言之,小余之字,一若连良之腔,均有所本,而更自出机杼,但既有一般人拥护,便有一般人批评,说其当然,小余之价值自比连良高,而成功亦非偶然,特连良作风之风格较下耳。
小余念字,良如孙盛生君所引之学说,每将浊音念成清音,“登”字读作“腾”,“张”字读作“昌”,“国”字读作“阔”,相去只一间而已,若谓全失本音,亦必不可,只在含糊不辨又觉苍翠欲滴而已。此种作法,实是有原因,第一是“响”,第二是“巧”,第三是显着“有劲”,而《八大锤》之“顾不得生和死天作主张”之“张”字,读得近似“昌”字,其妙用尤不可言。当时聆曲者似程度高者尚较今日为多,每好按字求疵,即不佞亦好此病,盖故强作解人耳,一听小余念走了一点,马上留心,目光自然稍觉一瞬,谁知方一走神,而刀已击案,砰然一声,一个圆脆匀净之“转角楼”已摔出,大有翩若惊鸿之概,此是小余抓观众思想,用以投机而已,固不能以格律绳之也。又其念“前”“浅”诸音,必不全出清音,而始终带点“团味”,于“将”“须”诸字,则又必勾勒清楚,仔细异常,“尖”音正极,于“算”“还”“判”诸字,总不全用呼音,而微撮其口,半喉半唇,仍不尽去“上口”原则,至于“半”“战”诸字,既不能念成“判”“颤”,又因上口便拙,不能出以脆巧,只以本音出之,乃至根本不上口矣,故不如菊朋敢做到家也。
1942年第4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