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景文及其他

应景文及其他

前年仆在本刊有短文一篇,评猴戏者也。今侠风嘱作应景文字,兹先将此篇抄出,再叙别话(此句大有坠子派头)!

“猴戏非人可演者,张长保固是一代能手,杨小楼实未尽善。所好者,小楼有仙气,晚年火候既纯,益超凡境,乃称妙手。至于像猴,固不逮郑法祥、郝振基也。今之武生,每好动猴戏,然皆不够格,仅李少春气宇尚超然,但不佞借其前途,始终反对渠演猴戏。至李万春则嫌架子宽手脚太放,无猴子猥琐之敛容。少春实亦病此,惟较万春尚精细轻捷,但架子及面目,全不是猴。叶盛章功夫超人一等,毛劲亦足,惟腿直手硬,嗓复不佳,气度与时迁雷同,而非成仙成佛之猴也。高盛麟可谓瘟猴,李盛斌(贺玉钦、姜铁麟等皆归此一类)可称野猴。杨盛春根本即是用武生派头唱猴戏,不能归纳……”

今少春已不唱猴戏,可置不谈,余子演猴戏之风亦稍敛。今仅就事论事,胡乱一谈耳。张长保固是闻名一时,但究竟怎样好法?吾亦未尝见之。小楼之猴,则可以略述之,其特长盖手急眼快,俏中寓沛,如《安天会》盗丹一场诚无伦匹。念“溜了罢”,唱“刮地风”等折,边唱边做,确迅捷中寓奇气,将口袋向身后一背矫若游龙,此即后生所难及,不必论其他矣。郝振基一切均从像猴上着眼,功力老到,精神集中,使观者几忘其为人为猴。郑法祥盖海派猴戏中巨擘,功夫之好,态度之真,不可以“海”鄙之。至刘俊文之流,骄气满台,根底浮浅,自炫其“三脚毛”之能,品斯下矣。刘宗杨冗懒无神,效小楼只得其短,亦“不肖”之列,无足论也。

谈过猴戏,应景部分已算告一结束,刻当一岁伊始,又有“不祥”之感数点,本人不怕倒霉,亦愿一谈。

甲:人谓海派戏不伦不类,无准绳规矩,一味胡来。吾不谓然,非拥护之,实则胡来有甚于海派者,盖京派中之败类也。麒麟童之《追韩信》《别窑》吾屡见不鲜,其弟子辈吾亦尝见之,所演路数,始终一样,且不苟不紊,甚有型规,乌可谓之胡来。而最近童芷苓、李盛藻、李万春,竟连班合演男女文武《戏迷传》,便装打旋子,视萧二顺、马富禄年只一演之《十八扯》,而每演必有一定之词、一定之法者,同为胡闹,而一见老到,一见胡来,泾渭之判,不言可喻。以童、李辈之京,而衡麒麟童之海(实则高百岁、刘汉臣辈,亦未尝无规矩法度),乌能心服之耶?早年孙菊仙在沪演《戏迷传》,识者讥之;今日之台上人,将不为孙老所笑者几希(不信以时慧宝之《戏迷传》证之,每次演时之路数,均不大出入,即王又宸之《盗魂铃》亦每演必有惯例,不至今天与明天所演即改弦易辙)!

乙:从前老伶工慨叹,老谭、瑶卿是矣,然当时尚有叔岩、兰芳,其后则尚和玉、侯喜瑞、程继先、萧长华慨叹,然盛春、盛文、盛兰、盛武一流,犹具规模。夫奚啸伯左道旁门也,田菊林半生不熟也(谓其昆乱两下锅也),今亦慨叹矣。然后吾知梨园之末路至矣!

丙:《挑华车》人恒知之,然带牛皋夺头一场者,吾已近九年不见,最后一次在广和楼见骆连翔此戏,尚有之也。《辕门射戟》,早年皆上关公,今则只有张飞(见叶四演之为据,余人则不知,但余人演者有几,亦成问题)。此虽末节,然亦不可不讲求。吾人饮食,每饭匙箸皆全,如易之以十指抓菜,必不成样,固然世所重者,在于菜饭不在匙箸也。

丁:相反于上项者,亦是破成例者,如《武家坡》第一场应上平贵,小谭则好“谱”,必用王允钓场。《庆顶珠》已有钓场矣,然李俊每好唱原板,藉使主角出场迟耳。其他名旦名生,此例不鲜之至,皆“作俑”之流也。

1944年第8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