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鞠躬下台
早些年杂耍艺人在电台奏艺,开始时念“学徒某某,上台鞠躬”,而终止时仍念“下台鞠躬”。沿习日久,不知其非。有戴愚厂先生,唱言“下台鞠躬”之语根本不通,应改为“鞠躬下台”,于是现在的艺人都念“鞠躬下台”,不再“下台鞠躬”了。
在杂耍园子里演奏,那些艺人确乎经常是上台也鞠躬,下台也鞠躬的,不但鞠躬,且有一套开场白,如“请诸君多多原谅”的词句(其实那些话也有语病,如“唱得好与不好,诸君多多原谅”,既然“好”又何必“原谅”?故亦可谓之不通也)。因而在杂耍园中,叫邪好者有之,“曲终人不见”(内行叫作“开闸”的)者亦有之。而叫倒好者除挟嫌起哄之外,通常极为少见,以艺人先礼后兵,座客纵有不满,也得包涵一二,何况杂耍场面,系更迭性质,这一场你觉得不好,但不到半小时,他(她)就可以“下台鞠躬”,只消稍忍须臾,即可终场,原不必飞扬浮躁有所表示。是故一个杂耍艺人,在台上挨了倒好,真要算百年不遇的事,所以一般人认为杂耍要比舞台剧容易演奏也。
容易挨倒好的乃是舞台剧,不论话剧与旧剧,其难正等。特话剧尚无痕迹,旧剧则纯属传统,一举一动,一姿一势,一句一字,一腔一调,皆有定式。稍一疏忽,即为座客发觉,倒好便不难喝出,再想挽救,已难于登天。虽名伶如梅、程、谭富英、马连良,亦在所不免,以视杂耍场面,真有天壤之判,故古人有“十年能出一个读书人,未必造就一个伶人”的话,原非泛泛之谈也。
尝见旧剧上演时,正戏以时间或角色关系,每不能照常登场,于是后台临时抓角,加演一出垫戏,而这出垫戏每不能胜任愉快。往往不及什一,台下便群起鼓噪,嘘声四起,直至众意鼎沸,甚者干果皮壳,茶杯茶碗,一齐攻上,这出垫戏才偃旗息鼓,狼狈而下。于是有人建议,最好由伶人作“下台鞠躬”的表示,以免此种纠纷。话虽如此,毕竟情形不同。虽名伶如谭富英,于“叫小番”不出而遭倒好,犹在台上顿足示恨,况那些班底们耶?
亦有伶人演戏,虽台下“通”声四起,犹兴高采烈,弦歌不辍,䩄颜顾盼,一无羞愧。虽座客强横,亦未如之何,不至全场动公愤时不止,是又不知自量,轻忽艺事者矣。名伶必不如此无赖也。
俗谓官场如戏场,又谓政治即是舞台,以例准之,确乎近似。杂耍园中更迭替换,岂非民主之政体耶?旧剧话剧之易挨倒好,不正象征从政之非率尔操觚者比耶?垫戏之不厌坐,非官吏之不餍民望耶?䩄颜不顾,不至群起鼓噪时不止,岂非轻忽政事,不知自量之官吏耶?在昔观众聆歌,往往以宽厚遇伶人,虽有讹舛,不忍直指,而伶人亦知警惕,觉而改悟。又有伶人恃才傲物,故意放肆不守绳墨,台下又慑于名声,不敢斥责。则前者象征古百姓之忠恕待人,而为政者之知过必改。而后者则象征专制政体下之官吏,百姓无开口之余地,一任其胡来而不敢有所表示。今之官吏其亦察乎此耶?抑䩄颜不顾者众,虽有顾曲当行,亦未如之何者耶?吾欲无言已。
1947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