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义与演艺

剧义与演艺

现在人骂皮黄,说它封建,说它了无意趣,未始无理。又骂评剧的人,只月旦伶人而忽略剧本,也甚有根据。然戏剧这东西本身赋有两种使命,一是剧本的命义,二是演员给观众的满足。如要完成戏剧的使命,必二者兼备乃可,只有一方面是不够的。

皮黄在过去,是二者兼顾的,后来由剧而伶,渐渐着重演技而忽略剧情,于是老戏失传了,剧本无人改良了,意识含糊了,观众目标亦随之转移,不再问《探母》命义何在,只问老生嗓子何如,下焉者只听“叫小番”,单看摔吊毛,什么全没有了,皮黄不亡,誓无天理!

然而演艺,应该忽略么?不,绝不。皮黄无程长庚、钱金福、余叔岩、梅兰芳,皮黄必不能兴。西洋的卓别麟、飞来伯,演出来的戏——电影在内,人们固然要领会剧中含义,然而演技之为人注意,亦不在少数的。中国话剧演员,唐氏父女就是一明显好例,谁说剧义重于演艺呢!可是剧艺之重绝对不容忽视,自莎士比亚而萧伯纳,多少名剧本,依然存在舞台上,而演剧的人已不知死了若干生了若干。中国标准语剧作家如老舍、曹禺的戏,又何尝不如此?话又说回来,如果名剧由名伶演,固然相得益彰,然而有时名伶上演的戏虽无名,亦有价值;但票友或业余的人演名剧,假使演得不真好,就不见得不挨骂了。皮黄中也是如此,《探母》是好戏,可是关德威演就不如余叔岩叫座;《连环套》是好戏,杨小楼一演就满,刘宗杨、李万春,则反因之招辱。足见剧系于伶,多好的戏无红伶演,无论如何是出不了名的。

推到最后,皮黄所以日趋没落,并非无法补救挽回,只是中国人才太缺乏。伶人已经一代不如一代,编剧的人既无卓识远见,又无魄力胆量,甚者文笔不通、经验不够的也要编戏。皮黄是不谈了,话剧也没有看见什么了不得(的)剧本出现。我不是说中国不出莎士比亚,至少像元明两代的剧作家,现在是太少,难道中国别的不发达,戏剧也应该落后吗?所以,结论是:加紧培育人才要紧。不然,皮黄固然不行,就是一般人公认为了不得的话剧,其命运也终不难测定的。

我是绝对不党同伐异,同时也绝不能不具信心,本文第一表明皮黄,也是剧义演艺兼顾,非伶不重剧。第二是说皮黄绝非无希望。因为我读西洋戏剧,知道皮黄和西洋剧相沟通相吻合者极多,大可不必舍己而耘人之田。固然有人讥评我们保持或墨守,甚且说是“迂腐”“太国粹化了”,岂知这种守先人之遗业而加以改进,比起彻底破坏尤为可贵也!

1946年第2期